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处理情绪,
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
————林文采博士。
在参加林文采萨提亚模式督导课程后回到园里工作,陪伴两个孩子处理冲突时,再次让体验到人和人之间在冲突中被彼此看见和懂得的美好。也带给我一些的教育的思考,和大家分享。
故事背景:
我正在园里喝水,步步过来拉着我说:妈妈,DD说我是小气包,我很不舒服。我需要你的帮助。
我一手拉着步步去找已经离开的DD,
我邀请DD过来坐在我腿上,搂着她们分别坐在我腿上:刚才我听到步步说你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情需要帮助,那你们谁先来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
DD举手:我先来说。刚才我想吃步步的热狗,她不同意,我很难过很生气,就说她是小气包。
我欣赏DD的清晰和敢于承认的勇气:我看到你现在还是有点生气,是吗?(摸摸她的后背)
转头过来问步步:步步,事情是朵朵说的这样吗?
步步:是的,她这样说我,我是不舒服的。因为我已经分享一点给她了,后来她再要的时候我已经快没了。
我:那你希望的是什么呢?
步步:我希望她可以接受我的拒绝,因为我拒绝的是的分享热狗,因为热狗没了,而不是拒绝她。
我:那你可以告诉DD?
步步面对DD:我拒绝的是分享热狗因为热狗快没有了,而不是拒绝你,所以希望你可以接受我的拒绝。
我转向DD:你听到步步这么说,你是什么感觉?
DD眼眶湿润:我还是好难过,因为我实在太想吃了!
我:你难过的是步步拒绝你,还是你现在吃不到热狗?
D D:我难过的是我没有自己的零花钱去买自己的热狗。
我抱紧DD抚摸她的后背安抚她的情绪。
看着如此难过的DD,步步说:看到你这么难过,我有点心疼。等我下次再买热狗的时候,我会分享给你的。你也可以和你妈妈商量要零花钱去买。
我欣赏步步的有爱和大方:现在DD可能还需要点时间来陪伴自己的情绪,等她情绪好了之后再和你继续接着解决刚才的事情,好吗?
步步点头准备离开:我去看看今天的午餐有什么好吃的吧!
DD躲进怀里,我搂进她继续抚摸着她的后背,不到两分钟DD抬起头看着我:老师,我的感觉好了,我可以接受步步的拒绝了。
我欣赏她处理情绪的能力:那现在需要老师陪着你去找步步吗?
D D站起来:我可以自己向她道歉。
我看着DD走向步步说:步步,对不起,我不应该说你是小气包,请你原谅。
步步笑了:我原谅你了!
D D:那我们一起去吃饭吧,我想你坐在我旁边,可以吗?
步步:可以啊。
然后两个孩子一起排队,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快乐用餐。
一旁的我在想:化干戈为玉帛就是如此吧。
相信无论是幼儿老师还是养育孩子的父母都无一例外会遇见同样的案例,我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可以劝慰自己的孩子:没关系,没关系,咱们不理她。或者倒戈一方,责怪自己的孩子:是呀,你干嘛那么小气,分享给她呀,妈妈再给你买一个。也或者咱们还是比较讲道理,拉着自己的孩子过去说:这是我们的东西,我们有权利自己决定,我不同意你这么说,请你向我道歉……
我不知道当我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处理之后,我们自己内在是否满意那样的处理结果?我们是否有压抑了的委屈?或者有过内疚和不安?或者困惑为何有个孩子始终无法道歉,即便道歉也是生硬的像套路?
由于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多年,在数百上千的案例中发现,引起我们成人后很多困扰来到咨询室寻求心理治疗的大多数案例,最初的起因并不都是天灾人祸杀人强奸,而是作为孩子重要他人的父母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看起来平常实际却是非常关键的某种态度某句话。每一句话每种应对态度就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脚本,而这个脚本会演绎成怎样的人生,最初都是由我们的父母决定的。
比如,当我们向父母诉说委屈时,父母的回应:没关系,没关系,这么点小事算了算了。
孩子便学会了压抑和委屈,从此便认为自己的感觉并不重要,成年再次发生被人评判时,也便学会了自我催眠: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小事不值得计较。可是,却心里常常感觉堵得难受,羡慕他人活得洒脱自在。如果是女孩,长大后可能会爱上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因为这个想发脾气就发脾气的样子活出了自己不曾做到的自己。
也有的父母在这种情况时,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对呀,你干嘛那么小气,咱们分享给她,自己再买个新的就是了。
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逐渐成为他人眼中乖巧懂事大方得体的孩子,享受着大家的肯定和赞美。可是,夜深人静的时刻常常会发现为何自己活得这么累呢?为什么我明明想拒绝,却无法开口说不同意?即使鼓起勇气拒绝也会内疚后悔不已。左手是他人开心,右手是我自己开心,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大家都开心?
还有一种情况,父母懂得尊重和保护自己的孩子,找到他人理直气壮的要求道歉,孩子得到道歉后心满意足扬长而去。
看起来结局圆满好像没毛病!
如果电影可以多一个镜头,拉回来看看那个被拒绝后失落难过,再在强势面前被迫道歉的那个孩子,ta会如何看这个孩子呢?如果有一天,ta得到了食物或玩具,ta会原因分享给这个拒绝ta的孩子吗?
如果镜头来到20年后的未来,我们会发现当年这个据理力争的孩子已经长大,遇到不公平感觉被侵犯时学会了寻求支持据理力争,发现他常常赢得了道理维护了权益,却让人敬而远之失去了关系……
这些影响不是危言耸听,都是来自于真实案例,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有没有一种新的可能:
当冲突发生时,
我们可以给点时间用心倾听,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
我们可以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先关注孩子的感受,给孩子一点抚触和安慰。
我们可不可以带着一点好奇和尊重,问问孩子心里真正的需要:那你希望的是什么?而不是我的需要:我觉得没关系不重要,我觉得受伤我需要反击……
当孩子有情绪暂时做不到时,我们可不可以带着信任给予一些等待,陪伴和支持。而不是催促,威胁和强迫。
我们是否深信每一个生命本身都是真善美,冲突的发生本不是恶意,爱和连接才是人类最相同的主题。
生而为人,天性本是连接。
为人父母,不止的是学习。
我们可以做的不是避免冲突,而是教导孩子处理冲突的能力:
在冲突中了解自己的感受,
懂得自己内在真实的需求,
敢于为自己的行为需求负责,
同理他人的感受,
表达界限又懂得顾念,
这是我们从幼儿开始一生都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学习始于课堂,落于真实生活的每一个当下,我们的一言一行塑造着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