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传命。”当今之时,万剩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猶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浅释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没有明君的出现,没有等待这么久的了,也就是从武王之后到战国这几百年一直没有明君的出现。百姓自然是渴望的,百姓生活在虐政之下没有比这个时候更甚的了。饥饿的人是很容易满足的,你给他什么样的食物,他不会挑剔;渴了很久的人,你给他什么样的喝的,也是容易满足的。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传命”。当今之时,万剩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猶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孔子说德政流行的速度,超过设置驿站去传播政令。现在万乘之国去施行仁政,就像解救倒挂着的人,百姓是很开心的。今天的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是必然要加倍的,此时是最合适的时机。
延伸
当我们很饿的时候,吃食物是饥不择食的,不挑剔的。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缺少关爱,长大后别人给他一点关心,他就容易深陷其中,进而上当受骗。反之,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家庭中长大,那么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他就接受不了挫折,甚至会产生对抗或者自卑的心里。那也就是我们不能让一个孩子过饥或者过饱,你不给他关爱和关怀是不行的,他会内心匮乏,可是如果你给他太多溺爱,他将来承受不了挫折,所以我们要懂得取中,莫偏于一端。
不仅对孩子如此,我们在生活中和其他人的交往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对一个人太好,太好就会变成溺爱,变成偏爱,但是也不能对一个人漠不关心,这时他在这方面是匮乏的,就会饥不择食,就会从另外一个地方寻求关心。
我们对自己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对自己太好,会变得很矫情;也不能对自己太不好,我们容易自卑和自我否定,我们体会不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所以我们要取中,不能对自己太放纵,也不能对自己不加关心。我们要取中。包括我们去做事业都是一样的,不能太过用力,当我们太过用力,容易放弃,因为你体会不到幸福;但是也不能太过于松散,如果太松散又不能时时刻刻保持进步。
从孟子与公孙丑的这段对话中延伸八个字:“乘势待时,事半功倍”。举例子,在房地产正在兴起时,如果我们懂得看到大势所趋,我们买个房在,放在那里,什么都不用做。再比如,互联网在兴起的时候,如果我看到了商机,我们去做这件事情,事半功倍,很简单就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但是当大势没有的时候,你再去做这样的事情就会很艰难。所以我们要懂得看清形势,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规律,我们要懂得找到规律,并且乘势就可以事半功倍。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学到,要想乘势而为,首先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可能蓄势待发。比如反房地产在兴起时,即使我们知道这是大势所趋,如果我们手里没有钱,也没有办法;即使我们看到互联网在兴起,如果我们对这方面一无所知,是不是也没有办法呀。所以成事的前提是我们在强大和提升自己,我们有智慧看得清楚,这叫提升自己,我们有一定的实力,可以参与其中,这是提升自己,所以提升自己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我们懂得提升自己,有更多的智慧,你才能看清楚下一个势的到来。我们不停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比如说某方面的技能,经济实力,智慧,人脉关系。你在不停地提升自己,你才能看清楚下一个势的到来,下一个行业或者事情的兴起,我们才有足够的能力,乘势而为。我们在没有事情的时候,我们蓄势待发,不停地去明德和亲民,让我们有足够的德行,让我们有更多的智慧,更加专业的技能;大势来的时候,才可能乘势而为,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