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一本书,应该说是一本企业发展史的传记,也偏向财经类,生活中对于商场、经商理念了解的很笼统,也鲜少会主动去接触生意经的书籍,大概因为自己要写一个企业的创始人,职业道德压迫下我开始用三天的时间一页不落的看完了整本书,勾勾画画甚至连序言也不放过。看的过程中一边思考文章的逻辑顺序,一边也发现企业发展史的财经类书籍没那么枯燥,当中的一些商场经营其实也挺有意思。
总的说来商场可以说是另一种“战场”,这种“战场”要用脑子“打架”,要有些策略,还要有敏锐的眼光,抓的住时事政策,通过市场和政策的调整、制度的转变不断的突破自己的思维,开拓自己的眼界后培养一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市场的方向,简单地说就是眼光长远些。
白手起家的人都是很有胆子的人,起初大概很多人都没想过会以后企业会发展的多好多大,只是最开始都只希望自己着手的项目能够有起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明白沟通很重要,所以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坚定自己企业本身定位下,他们会和不同的企业人交换思想,吸收别人的想法转而纳入自己的经营理念中,而不是在聊天中渐渐忘本,盲目跟随的别人的想法被带进自己不了解的市场竞争中。
能称得上企业家的人都很善于学习,这个学习很宽泛,既有每隔一段时间的进修学习,也有各种考察等等,广阔世界上,人都是“乌合之众”,人和人之间都被一个个群体围绕着,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所以企业家们不会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世界里,但凡与自己行业有点关联的东西,即使是擦边的关系,他们也会去花精力去了解、熟悉和勘探,尝试看看能否发现新大陆,只有迎合时代的发展走多元化甚至是国际化的道路才能让自己更高更强壮。
一个人的奋斗是就像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对比,单打独斗很容易夭折,所以,一个明智的企业家通常会寻找甚至是培养自己的团队,如果领导能换位为员工思考,明白他们的后顾之忧,尝试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一些刚柔并济的管理策略,让自己的团队对这个企业有归属感,员工有了忠诚度,那么领导者们就不必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领导者都会用硬的制度去管理自己的下属,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会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以开放的、人性的、乐于分享的态度去帮助员工成长,因为成功的企业家往往能够“共情”,他们明白任何一个有思想的员工都希望在工作中成长并寻找到自己的价值,所以识人还不够,还要让人才在约束的管理制度下无束缚地发挥自己的才华。
新闻的政策很多都离我们很遥远,但却离企业家们很近,因为政策的改变往往会影响一些行业市场不久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牵动企业家们对行业前景的不断思考,某些业务是该立项投资还是应该抽身而退,不管是选择“蜂拥而入”还是“洗牌退市”,这当中都会牵扯到许多供求关系,稍有不慎,债权债务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有时甚至因小失大影响企业形象。
形象和质量这两样东西,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没了几乎等于毁容,一旦让客户的好感度不再,企业谈何发展?所以企业家们在创立之初一定是会要求质量要过硬,有些甚至要求自己企业的产品质量必须要高于行业所要求的质量标准,因为他们都明白,只有当质量获得了认可才能建立一个企业的形象,而维护企业的形象则要坚守产品品质高于一切的初心,二者始终联系在一起,也能为企业之后的自主创新或多元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