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因为在跟着知乎live在走,对思维导图见得比之前多了不少。第一印象是分享人把它作为讲义的大纲放出来,然后在live中以此图为提纲开始分享内容。
第二印象是看多了之后觉得有些枯燥,甚至有些不屑的认为,这不就是把书的目录拉出来用软件画个图么?分享的大部分情况不就是照着念完,然后和听众互动一下么?想当然的以为,我说不定都会呢。
说这句话的时候,就像键盘侠们,下意识的抱着键盘就冲到屏幕的最前沿,和别人论战的那股劲是一样一样的。
思维导图在百度上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
也是在这几个月,我深深的体会到:有些书和文章确实是不应该读过就过了。践行才是最重要的学习,也是内化知识的第一步。
哪怕是相同的观点,照着敲一遍键盘,或许都有不同的收获。所以,为何还要等?看过的专栏订阅、读过的书籍不算少,找来试试。最近几天,重新阅读了自己订阅的专栏,尝试做出了前8周内容的导图。
如专栏主讲人李笑来所说,没有反复阅读、没有自我理解的结果就是:即便原来看过的内容,现在重新读起来也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至于里面的内容更是觉得新鲜。
一点不假,在整理导图的时候,我看很多知识点都是觉得既熟悉又陌生。说完全生疏吧,算不上,但是光看题目让我说说里面的内容,80%的内容我又都说不上来。更别说关于问答的内容了,更是觉得生疏无比。
虽然原来几乎每一篇内容自己都看过,苛刻一点的说:毫无印象。看过就过了。这次在做图以及摘抄问答环节的过程中,感受到以前没有感受到的:李笑来的鼓励!看到他回答其他学员的问题,除了作为老师的解答之外,更有的是一种鼓励。比如:
“不要觉得起点低而丧失信心,所有人都需要慢慢跨越这个阶段。”
“投资标的不一定只是理财和股票,还有自我成长。”
联想到前两周他对于一位读者的问题:“我为什么要按你说的做?”的回答
“让你做,你就做,别那么多废话。如果你都能想明白为什么要做的话,你早就做了!”
更进一步觉得,怀疑是可以的,有句话不是讲过:怀疑也是一种尊重嘛。但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同时前两周的内容:最宝贵的财富、付费就是捡便宜,自己当时有写过一些感想。印象就相当深刻,忘掉的内容有,但是相比其他章节就少了很多。
由此得到第一个思考结果:要是想读过的内容不要忘,或是少忘一点记住一些,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最近也读了一本积极心理学作品《象与骑象人》,心理学的书乍一看也很像成功学,它也大谈人格的健全、心理的健康……但心理学和成功学还是有大大的不同,前者应该属于科学的范畴。
读过之后也想试着像网上的拆书爱好者一样,弄一个思维导图。
做这个可把我累坏了,一来这书的内容涵盖了哲学、宗教、医学、心理学、科学,每一个题目下的内容非常丰富。二来虽然逻辑脉络清晰,但由于自己经验不足,过于轻视书本的思维导图。
一开始的时候感觉自己是在把题目抽离出来。但是真正在落笔的时候,如果写到某个题目,自己模凌两可的话,其实会回去翻看那一章节的内容。并不是像网上有人说的和自己臆想的那样,只是抄题目而已。
同时,自己也明白了,我看到别人的导图觉得都差不多,费不了什么精力。真正自己做的时候,才知道,不仅仅是罗列提纲这么简单。在做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第二遍读书,可能会省略了部分论证内容,只看了结论。也算是理清思路的一个好方法。
然后我的第二个思考结果:看别人做一件事,和自己去做同样一件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要想当然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推测别人做事的难易。
最后偏一点题,《象与骑象人》是一本很不错的积极心理学读物。本书的读后感需要缓缓。毕竟读过一遍之后就写,有些不自量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