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是的, 我又来了江南,但绍兴是不一样的江南。
曾经,我吹过西子湖畔醉人的暖风,赏过苏州园林精雅的花窗,抚过淮左名都青翠的竹子。每一次,都心甘情愿沉溺在如水的温柔里,被撩拨起细腻缱绻的情思。为此,我心里眼里的江南,一直是柔若无骨的。
直到我四下江南,来了这不争不抢自芬芳的城市,才知道江南并非一种模样。正如木心所说:“有骨的江南当看绍兴。”是的,绍兴是活着的有骨的江南。这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既有着水乡的温柔,又有着坚毅的品格,可谓刚柔并济,独树一帜。
当然,未来之前,我早知晓这么个地方,只是未曾走近,许是漠然,许是情怯。近半年来,机缘巧合,我再读了王羲之、陆游、鲁迅。与人事相关的风物,如会稽山阴的兰亭,桃花落闲池阁的沈园,有着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鲁迅故里,似施了无穷魅力的魔法般,深深地吸引着我,不停地召唤着我。
于是,我迫切地要来这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沧海桑田,事世变迁,只余些模糊的旧影,若能觅得一二,也有夙愿得偿的酣畅与幸福。
盼了许久,终于成行。当足迹踏上这方土地,我仍如置身梦境。啊,这就是我心心念念的绍兴么?
正是呢!瞧,新开的地铁,不正载我奔向古老的越城?我贪婪地看着车窗外,这每一站的站名,绍兴北站、黄酒小镇站、城市广场站……一幅幅,赫然醒目。一路赏去,竟是书家手书、诸体兼备!我欣然确定,这是书圣故里无疑了。
酒店入住,稍事休息,我便迫不及待地出门了。雨后初歇的天空是淡雅的天青色,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带着微微的湿意。行走在诗意江南,无须急匆匆赶路,只需悠悠闲闲漫步,入目之处,皆是风景。外挂的衣服,择菜的阿婆,摇扇的阿翁……都在娓娓道着,这是鲜活又传统的江南。
南宋的八字桥,时至今日,仍默默地候人走,虽磨损了身影,却无怨无悔。桥下泊着几只乌篷船,也有几只载着人从桥洞下缓缓穿过。桥一侧长着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无私地伸展着,为行人遮下小半桥的阴凉。站在桥上,游目驰骋,一湾碧水缓缓而来,又缓缓而去;两岸是低矮的传统民居,一水的粉墙黛瓦;民居里仍生活着纯朴的人们,偶尔出来汲汲水,总是悠然地微笑着。万幸,这古老街区还未人为商业化,仍旧飘着臭豆腐的臭,或黄酒的醇香。这双味看似矛盾,又毫不违和,一切似乎历来如此,本该如此。
行走在绍兴,我常常有瞬间的恍惚,仿佛不是游客,而是归人。我甚至遥想过,如果人类真有前世,那我上辈子许是个江南人。不然,何以一到江南,便如鱼入水鸟归林般自在?仿佛天生本该如此?柯岩的云骨、鉴湖的古纤道、东湖的仙桃洞,处处可见的小桥流水,无不令我见之忘归,乐不思蜀。
我喜欢迅哥的百草园。寻访先生故里,正值暑热季节,一路走,一路赏,一路思。行至先生笔下的童趣乐园,早已大汗淋漓。奇的是,一入此处,我竟吹到了清爽的夏风。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时空交错间,文字具象化,我仿佛跟随迅哥一道,经历了无限的乐趣。
绍兴的迅哥很忙,忙着卖周边,忙着迎八方客,忙着与人拍照……这与我印象中的先生不同。他本该一手夹着长烟,一手握着如刀枪匕首般的笔,窗外漆黑如墨,窗内一灯如豆,奋笔书写着振聋发聩引人警醒的文字。读鲁迅,须正襟危坐,心怀敬意。而这里的先生是亲切的,抑或可爱的,有让人如沐春风引人欢笑的本领。我陷入迷惑,这样的先生还是先生么?
与当地司机师傅闲聊。他颇为骄傲地说:“感谢周树人先生,养活了我们越城人。”一语点醒困惑的我,先生还是原来的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不正是绍兴涵养出的先生刚柔并济的气质!若先生泉下有知,定是欣慰的吧。如今的故乡,正如他期待的那样,已是一番富足繁华模样!“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以先生之阔大博爱胸怀,哪怕降低姿态,也是令人仰望的民族脊梁。
我迷醉在绍兴的爱情之园。沈氏园内的墙上,仍然刻着两首《钗头凤》。真赝不论,黑底白字,字字含泪,诉说着陆游与唐琬的婚恋悲剧。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今人无法用当下的价值观去品评甚至指摘古人,除却一番唏嘘感叹,掬一把同情热泪,还能做什么呢?
这是个有风的晚上,幽暗的灯光带我思绪飞扬。闻着幽缈的白荷香,我久久伫立两阕词前;背后是静默的孤鹤轩,轩内的地下,藏着唐、明遗迹。时空停驻,我仿佛看到也听到了“错、错、错”、“莫、莫、莫”的叹息。不远处的舞台上,越剧演员正全情演绎着唐、陆故事。结尾处,沈管家吟出《新钗头凤》,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我瞬间释然了,这是个惜缘的地方。诗人陆游本是丰富的,儿女情长、家国情怀兼而有之,不正是有骨江南大气包容之风的最好注脚?
活得通透的当属王羲之。永和九年上巳节,他与亲朋好友聚于兰亭,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皆俱。许是黄酒饮得酣畅,意兴遄飞之际,他用鼠须笔、蚕茧纸,一挥而就,草成“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据说酒醒后,他曾正式书写几稿,却再不能如草稿般天成浑然。于是,他顺从自然,索性用了草稿,传于后代子孙。
惜七世孙智永出家,断了家族传承,到了弟子辨才手中。唐太宗极爱《兰亭序》。臣子萧翼从辨才处赚得真迹,敬献于太宗。太宗一生痴爱之,死时带入昭陵。亦有传说,高宗并未遵父旨,而是将真迹保留,成为自己乾陵的陪葬品。时光悠悠,传说真假如何,不得而知。今传世《兰亭序》有五个版本,尤以冯承素神龙本最近原作。倘若书圣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我大胆猜测:以王羲之性情,许早料会如此,闻之洒然一笑,就此作罢!
何以敢有此猜想?夏日黄昏,我探访过书圣故里。旧朝陈迹几近湮灭,今日已是繁华商业街。但口口相传,留下不少传说,诸如舍宅为寺、题扇桥等。在传说里,书圣为人洒脱,品性良善,颇有魏晋名士风流。他任性自然,怎会耿耿于一幅作品的得失?暮色渐沉间,我仿佛与书圣偶遇,他正专注书法,只为换得白鹅。衣袂飘飘如仙人,真纯赤诚如赤子。对书圣,我不禁仰望起来。
明代徐渭也令我仰望。他也是有着名士遗风的奇人,惜出身背景、个人经历、时代环境不同,空有满腹才华,却落得偏执癫狂、郁郁不得志、晚景凄凉的下场。旧居青藤书屋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可谓道尽徐渭一生悲苦与辛酸。可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他出奇谋平倭寇,独创泼墨大写意画法,创造出建功立业与文艺创作的传奇。其坚韧品性不也是江南风骨的写照?所幸人们并未忘记他,徐渭艺术纪念馆正娓娓讲着他的故事。我深知,传承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代代新人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很快将是另一片茂林修竹。
我思接千载,大禹、勾践、谢灵运、蔡元培、秋瑾、徐锡麟……啊,这就是神奇的绍兴,如同一本永远读不尽的书,蕴藏丰富,回味无穷,久久难忘。
离开那天,蓝蓝的天空飘着如棉花糖般的洁云,幻化成挥手形态,仿佛在与我道别。特意去一家绍兴菜馆,点上茴香豆、黄酒、臭豆腐、醉蟹……味道如何已无关紧要,吃的是一种悠悠情怀,一种有骨江南的滋味。
打车去火车站,隔着车窗眺望,小桥流水乌篷船,繁华热闹的旧街道,如常生活的人们……我甚至欣然地想,老爷爷书店前又聚了不少爱书人。他们选上几本心头好,准备带去青山深处品读。是啊,钟灵毓秀,剑胆侠心,与这山水一道,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江南骨。
再见吧,有骨的江南。我挥手作别天空的低云,踏上离别的高铁。相见会有时,心意亦相通。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