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邬思本
很久以前,英山与安徽交界处,有一偏僻小山村。村里住着一户姓刘的人家,夫妻恩爱,次年妻孕,梦见一只绿色的小鸟朝她飞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喜添一千金取名绿莺。绿莺3岁母不幸离世,父女相依为命过日子。
有一年的春天,父亲又重新组合一个新家。继母带2个小孩过来,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添3张嘴吃饭,日子过得更加紧巴。
刘父知道时间长了,继母和女儿之间肯定是有矛盾的,于是主动把当时只有7岁的绿莺送到杨塆,一个远房亲戚做茶叶生意的大户人家当丫环。
绿莺年龄虽小手脚勤快,干活利索,聪明伶俐深得老板和夫人的喜爱。杨家有一子名贵禄,也是聪明善良,一表人才。两个小孩的年龄差不多,只是身份不同。
在当年的八月十五,家里请来私塾先生,教贵禄识文断字为他启蒙。绿莺比以前起得更早,把该做的事都做好,然后偷偷的扒在窗户上听先生讲课,嘴巴也跟着一动一动的,手指在墙上一笔一划地跟着写。
碰巧杨老板路过,望着她那求知若渴的眼神,不但没有责罚,反而格外开恩,只要她把该做的事都做好,允许旁听。
冬去春来,贵禄长成翩翩少年,吟诗作赋,写算俱全。绿莺也如清水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她飞针走线,绣出的花草娇艳欲滴,绣出的动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绿莺深知自己的身份,每当杨公子对她暗送秋波时,她总是在找借口回避,那一份真情实感只能压在心底。
家道殷实,才貌双全的贵禄,为他说媒的人络绎不绝,既有大家闺秀,也有小家碧玉,他毫不动心,婉言谢绝。
杨母聪明贤惠,善解人意,看出儿子的心意,劝通杨父,不顾门当户对的旧观念,腊月二十四,良辰吉日,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婚后,绿莺孝敬公婆和睦相处,与夫君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转眼到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新茶上市。
杨父把贵禄叫到面前,传授一些生意门道,交待一些客户顾主,要他去六安州做新年的第一笔茶叶生意。
新婚小别,心情不必细说。
临别时,贵禄拉着妻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要保重身体,莫担心我,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必回家。
妻子含泪送过一岭又一岭,难舍难分。贵禄深情地对她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于是,绿莺站在最高处,目送着夫君渐行渐远……
半月过去,一个月过去,绿莺望穿秋水,怎不见夫回程?
后来干脆每天起早跑到与安徽交界最高的一座山峰铜锣寨上,伸长脖子,瞪大眼睛,等待丈夫的归来。
然而,过尽千人皆不是,斜阳脉脉山谷幽,肠断高山头。
绿莺贤惠贞洁,日复一日地打理家务,伺候公婆,朝倚大门翘首望,暮守窗前盼郎归。
二老年事已高,加上思子心切,相继离世。
绿莺把公婆的后事料理完毕,准备去六安州千里寻夫。
就在这时传来噩耗,原因杨贵禄驮着银两在回家的途中早就被贪财的恶人设计陷害。
她听此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又似万箭穿心,顿时觉得天旋地转,嘴里断断续续地叫着杨贵禄,急火攻心,口吐鲜血就此命丧黄泉。娘家人把她埋葬在公婆的坟墓旁边。
第二天早晨,绿莺的坟头上有一只绿色的小鸟,口齿清晰地叫着:杨贵禄。
后来有一位读书人进京赶考,路过英山至安徽的古道,听到那鸟在漫山遍野凄凉地喊着杨贵禄,感到奇怪,去询问饭店老板,老板娘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读书人。
书生当即赋诗一首:
绿莺啼彻五更天,为觅夫君年复年。
囗口声声杨贵禄,痴心欲望再姻缘!
现在,只要到采茶季节。无论是在深山老林的茶园,或一望无际的绿色茶田,还是英山去安徽的六安途中,都能看到一只绿色的小鸟从头顶飞过,边飞边啼:杨贵禄……杨贵禄……不分昼夜,风雨无阻,戚戚惨惨,悲悲切切……
鸟语花香时,再品英山古今爱情传奇
故事赏评:何汉华
早春时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英山县本土作家搜集整理的《鸟语杨贵禄的传说》一文。读罢,沉思片刻,拙笔三品。
一是英山好风水,故事在民间。可以想象,不论是在农耕时代,还是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勤劳的英山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些直指人心、教化万方的民间故事,俯拾即是,口口相传。而由邬思本女士整理的这一传说,语点质扑,情节扣人心弦,是一曲原生态的爱情恋歌。
二是展现了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传说中杨忠禄的天资聪明,绿莺的秀外慧中,从叙述中,让人感到故事中的主人公仿佛就在眼前,观者听者,如痴如梦。时至今日,对爱情的忠贞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三是传说故事的趣味性很浓。绿莺化鸟,唤夫而唱。故事情节没有以大团圆结局。但借绿莺化身,绿鸟啼唱,揭示了英山县作为茶马古道,原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诗章。如今,不知有多少绿莺在英山县风光无限的茶园、果园放声歌唱,唤来万花盛开,唤来万人同赏。英山的故事在流传,英山县的大地在流金。
不须赘述,笔者借故事中的七言作结。
诗云:绿莺啼彻五更天,为觅夫君年复年。
口口声声杨忠禄,痴心欲望再姻缘。
湖北松风印社秘书长鄂州书法家何汉华评《鸟语杨贵禄的传说》写于古城武昌
作者:邬思本,湖北英山人。1968年2月生,农民工,高中文化程度,爱好文学。醉赏诗词君莫笑,闲吟风月我无忧。现在浙江省绍兴市一家国企上班。(余跃民讲述,邬思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