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越来越依赖于打字而闲置了手写,现在,我竟也在越发感同身受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于书写的疏离了。网络像潮湿的南方一样常常下雨,而那些流言蜚语就如雨后春笋,一茬一茬地从田地里生长起来。今天这个人被捧上高位,明天那个人又会摔下神坛。曾经用作夸耀和欣赏的素材,或许几天后又会成为隐藏在细节里的罪责和对负面结果最为有力的预见。你永远不知道互联网新陈代谢的速度有多么快,快到大家居然都习以为常,并毫不吝啬地在众多的议论声里多加一句附和。
我常常惊觉于信息茧房所带来的差异化视角。在不同的平台上会涌现出截然不同的立场发言。节奏带的飞起,让你一度以为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我不知道到底谁被蒙蔽,谁被错怪,好像每一个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每个人所相信和看到的都是竞争性真相。
我从不敢在网络上评论,也许是玻璃心的缘故,我会因为对立的视角和分歧而感到害怕,害怕由此产生的争执与矛盾。我不会与人争辩,不会试图说服他人,也不会任由别人将自己说服。我本能地抗拒所有突然涌现的新鲜词汇和网络用语,我希望自己可以用最初习得的文字来表达看法,而不是三句不离所谓的“梗”。我也不喜欢频繁推送的内容,让个人的标签化色彩愈发严重。我希望我会是我应有的样子,而不是由于外界的介入而相信进而真的成为某种模样。有的时候没有产生共鸣也是一种罪过,你会被暗暗剥离开某一个社交圈,会在下一次到达门口时感受到一种禁止入内的排斥感。浮动的空气好像分外陌生,脑电波的频率相差甚远,使得每一句谈笑都无法踩在正确的点上——你以为的精彩其实无人鼓掌,大家的欢愉你也无缘共享。
所以相较之下,书还是最好的伙伴吧。你可以尽情地在书里面找到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思想,且不用担心被怀疑、被批评、被指责、被规训。书是沉默的朋友,它不会妄加点评里的生活,但你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每一本书的影响。书不会告诉你当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似乎每一个故事里都藏着你应对生活的答案。它不是长辈的语重心长和过来人的忠言逆耳,但是某一句话与灵魂深处的共振总会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但既然生活在社会里,就无法真正摒弃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完全隔绝,只能减少接触,或者,只去关注自己所需要的那一部分。我习惯在家里多多地使用手机,但在地铁上却更愿意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如果有朋友或家人在身旁,我感觉最好的相处模式还是把手机放在一边,活在现实的每一个瞬间里。好像现实里的互动真的会放慢时间的脚步,会拉长回忆的镜头,比起那些虚拟的快感,面对面的交流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你可以更为深刻地体察到当下的美好。
面对手机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和弹窗,我会忍不住想要逃避。逼着我在短时间内作出回应的每一条短信,都在无形中压缩着我的生存空间和与外界构成的安全距离。躲躲藏藏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但是确实能让我在冷冽的深水里偶尔呼吸到一口新鲜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