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己欲达而先达人”。
我们都想自己好,那首先让别人好。
我们自己要活着,就让别人先活着。
这个道理一听很不可思议,凭什么?
这不是反人性吗?
看看成功的企业,稻盛和夫救东京航空的故事不说,就看身边的华为和阿里。
任正非的股份占不到2%,马云不到10%;教育界搞的比较好的公司新东方的俞敏洪,上大学的时候给宿舍打了4年开水,就因为这个,许多同学愿意和他合作。
我们当老板的,敢不敢这样试一试?
我们一直谈企业成功秘诀,一个比方说的很好。
几个人上10楼,在电梯里有的人看书,有的人唱歌,有的人聊天。
在谈到怎样能上到十楼的时候,有的说看书可以到,有的说唱歌可以到,有的说聊天也可以,听的人热血沸腾,原来是这样。
到后来,连介绍经验的都相信这些秘诀是葵花宝典。
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电梯。
企业成功的秘诀,就是一个字。分:分钱。
马云、任正非分的不错,他们就成功了。
关于秘诀的事,还想啰嗦几句。
说是农村大爷对孙子说,你们总提这个秘诀那个方法的,我听不懂。
但我知道,要想撒尿,光找能撒尿的方法不行,得多喝水。
就是说,鸡汤可以喝,但最根本的东西我们得知道。
还是回到刚才的话题。
我们想成功,得让别人先成功,我们自然就成功了。
我们想结交人脉,想拥有人脉资源,但得先能影响人,得能帮助人。
一句话,你得有用,否则,人脉不是人脉,资源不是资源。
我们看看身边的一些现象:
通常在酒桌上春风得意满手资源的人,其实真正可用的资源极少,这种人的事业也并非顺风顺水,相反,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酒桌上自吹自擂人人都是精英,下了酒桌都是一群苦逼奋斗者。
很多人信奉一句话:人脉即钱脉。
于是没事儿就是找一帮“朋友”喝酒打牌吃饭,认识一帮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人,几个小时,牛皮一吹就过去了。
然后微信里多了一堆的张总李总王总。
牺牲掉本可以读书、思考、自我提升的时间,换来通讯录里躺尸的所谓的“人脉”。
这些一顿饭吹吹牛皮的功夫换来的“人脉”,大多都是留了联系方式后都不会再联系。
事实上,无效社交是很难转化成真正的资源的。
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自己不优秀,再多人脉也没用。
所谓人以群分,我们自己的层次就已经决定了我们所处的圈子,与其花费时间去结交别人,不如先努力提升自己。
人脉即钱脉,这句话其实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是正确的。因为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有效的人脉,如果你不够优秀,人脉其实是不值钱的。
自己优秀了,人脉自然就有了。
人脉是吸引来的,不是追求来的,真正的牛逼,是看你能影响多少人,帮助多少人。
每个人都很现实,都只想认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当你放低姿态小心翼翼的在别人面前介绍你自己时,得到的也不过是场面上的回应,别人一定不会把你放在心里。
因为只有资源平等,才能互相帮助。
冯仑在他的商业三部曲中的《岁月凶猛》里就讲到关于社交的问题。
其中有一个“社交的极限”的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做过一项研究,一个人的一生中,同时交往的朋友的极限,大概是10个、30个和60个。
所谓“10个”,就是当你陷入困境时,愿意倾囊相助的不会超过10个,这些是真正的朋友,是你的安全底线。“30个”就是会保持联系的朋友,不时问候下。“60个”就是关系最淡的朋友,仅为认识,有过联系,但几乎没什么联系。
也就是说,“朋友”这个概念再宽泛,能同时交往的也不过就是100个,并且,交情的深浅各有不同。
所以不要去一味的追求社交的数量。
花大量的时间让自己处在夸夸其谈互吹互捧的浮华圈子里,用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浪费掉自己最宝贵的时间,其实是最不划算的。
人这一生最值得交的一个朋友,就是通过努力,遇到的那个最好的自己!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一切尽在良知。
让我们保持一颗善心,爱的使者,用最美好的温暖的语言传递内心的爱,用最真诚的祝愿,让身边的一切都变的闪闪发光。
只要我们努力前行,一定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打造自己,就是打造人脉。
与其在饭局上凑人数,不如多陪陪家人,多学习,多思考,把自己该做的事、擅长的事做到极致,你的世界自然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