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这句话出自黑塞写的《彷徨少年时》,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少年认识自己并追求自我的心路历程。
之所以会突然想到这本书是因为最近和表弟聊天他问我和舍友不合群怎么办。
事情是这样,刚入学时大家相处的很融洽,四个人一起上课一起玩闹,用相见恨晚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几个男孩子秉持着怎么开心怎么来的生活理念愉快的渡过了大一,但第二学期课程便紧张起来了,同高中繁重的学业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表弟每天自习到很晚才归寝,但舍友似乎并未意识到他们已经越过了放松自我的界限,开始陷入放纵自我的怪圈。
他们每天打游戏到凌晨 ,琢磨着怎样逃课怎样偶遇一位丁香花一样的姑娘,即使是关乎到能否顺利毕业的考试,他们的反应不是争分夺秒复习功课而是如何在老师眼皮底下作弊不被发现,对于表弟近乎焚膏继晷,鸡鸣而起的学习状态表示嘲讽。
表弟既要管理学生会又要兼顾自己的学业,另外又报班学习商务英语,忙的脚不沾地,很少再参与舍友的活动,以至于现在舍友上课吃饭或者出去玩都不问表弟的意见,好像宿舍没了这个人的存在。
表弟很难过,那种孤独的难受滋味在心底弥漫,“我真的不合群吗?是我做错了什么吗?但我真的不想和他们一样荒废学业,却又难以接受和舍友这样的关系状态。”
理查德·耶茨描述的十一种孤独,我们多少会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没人不害怕孤独,为了躲避这种孤立无援感我们逃向人群,人群里喧闹无比,哪怕这种抱团取暖让我们感到不适我们也愿意忍受,因为不知道怎样是正确的,但至少跟着多数人不至于犯下大错。
我们抱着这样的想法在一波又一波的人海中迷失自己,越来越难逃离这支浩浩汤汤的队伍,眼睁睁看着自己被他们拉扯的越来越远。
都说大学是自由的,因为远离了家长的管束,老师也不会像高中时一样每天追在你屁股后面不厌其烦的说教,可这就是所谓的自由吗?
拼搏三年,早出晚归,从题海里熬过来进到一所好大学,证明他们都是有实力的,在大学他们可以选择计划未来,也可以选择熬夜开黑。
他们可能知道原本和自己在同一条起跑线的人已经在慢慢拉开彼此的差距,但他们不愿离开这样所谓自由自在的舒适生活,甚至有些人自己放弃挣扎却还要拉着别人一起,以减少他们的恐惧和自责感,他们心里知道,时间越久其中的落差会越大。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害怕因为选择与多数人不一样的道路而受到质疑和揶揄,害怕我们不合群显得格格不入,我们被人潮推动着前进,我们害怕独自一人害怕孤独,尽管我们心有犹豫却任由外界拉扯,我们越来越像别人。
选择合群不会让一段关系长久,真正成熟的关系是包容的,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
大家尊重你的选择接纳你的不同,如同四处走窜的风,你往东边去我们祝福你,你从北边来我们也欢迎。
你的“不合群”只是暂时的,因为你还没遇到与你志同道合的人。最让人畏惧的是走自己的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希望我们做最真实的自己,带上该隐的记号去寻找自己。
“鸟奋力冲破蛋壳,这颗蛋是这个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毁一个世界。”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