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的故事是从一场拍卖会开始的。
在这场拍卖会中,出现了三个我们熟悉人物,蓓基,罗登和都宾。
如果大家忘了都宾这个人,只要记住他是暗恋艾米丽亚的男人就够了。
在这场拍卖会中,蓓基原本是想买一架钢琴,但在竞拍的时候败给了都宾。
昨天的文章已经提到,罗登为蓓基租了一架钢琴,为什么现在他们又要买钢琴呢?
还记得之前提到过,艾米丽亚的父亲生意做的越来越不好的事情吗?
现在他终于破产了。
这场拍卖会,就是拍卖艾米丽亚家的东西,
都宾因为暗恋艾米丽亚,他买钢琴的动机我们可以理解。
蓓基买钢琴的动机,作者这样写的:
都宾买的钢琴,当晚就送到了艾米丽亚的新家。
从这里,我们也能感受到人情冷暖。
艾米丽亚家破产,蓓基作为好朋友,没有第一时间安慰,而是来买她的钢琴。
暗恋者都宾,则花了大价钱将钢琴保住了。
而艾米丽亚的未婚夫乔治呢?文章没有提到。
还有艾米丽亚的哥哥,在印度当收税官的乔瑟夫。
当他知道家里破产后,没有回伦敦,只是写了一封信,告诉他的妈妈,如果缺钱就去他代理人那里拿,乔瑟夫则继续过他的阔日子。
现在艾米丽亚家在名利场中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就连乔瑟夫的钱,也缓解不了他们的哀痛:
这是蓓基和罗登私奔一个多月后的事情,那个有钱的太太,被气晕了之后,身体还没有康复。
而同样盯着她钱财的弟媳妇儿,则抓到这个机会,已经入住了老太太家。
蓓基和罗登为此很生气,但又无可奈何,罗登虽然也担忧,但他更为能和蓓基在一起而高兴。
蓓基呢?她内心是看不上罗登的,但是十分会伪装,书里这样写道:
看到这里,同样作为女人,突然悟到一个道理:只要你不对男人动真感情,讨好他们还是很容易的。
主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蓓基,她活着的目的明确:成为上等人!
至于男人啊,婚姻啊,感情啊,只是她达到目的手段。
并且作者还透露一信息:罗登和蓓基结婚的时候,并没有公开,理由也很直接:蓓基不是有钱人!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靠着罗登身份赊账过日子。
如果我们在担心他们夫妻这样过日子怎么能长久呢?
作者告诉我们,在十九世纪的伦敦城,许多衣着光鲜的人都背着大笔的债。但他们总能过的牛b哄哄:
原谅我的想象力被贫穷限制了,我努力理解了很久,联想的结果是:现在好多有钱人不也欠了银行很多贷款吗?
再说回罗登和蓓基,虽然他们穿金戴银,但家里其实没啥现钱。
在拍卖会上也买不起啥东西,这个针对艾米丽亚家破产的拍卖会,除了让蓓基好奇她家是为什么破产的之外,没有引起她丝毫的同情心。
两个人在闲聊时,罗登说起了艾米丽亚的未婚夫,看看他们对话,如此事不关己:
这一章在两个人谈话中结束了。
看完这章后,不得不再次感慨作者文章情节铺排的极好。
文章开头一场拍卖会,带出了艾米丽亚家的变故。
再通过拍卖现场主要人物做的事情,让读者更加深了对人物的印象。
这样的叙事手法,看似和昨天章节联系不紧密,但让读者有种读新故事的感觉。
这非常考验作者文笔,前面一段文字出彩,哪怕一开始与昨天情节不连贯,读者也愿意看下去,然后看不了多久,就与昨天的剧情接上了。
这样的笔法,看名著尚可,若是现在落网作家,爽文那种,只怕读者会没有追更的心思了。
但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就是值得人反复地阅读,哪怕是长篇小说,随便看哪一章哪一段文字,在不同的时间点看,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增加,都会有不同感悟。
这也是我今年开始希望自己多读一些名著的原因。
作为中年妇女,年纪大了,爽文刺激不到我了,只想细水长流的品味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