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七月,按理说是最热的一个月份,好在今年特殊,我竟然在凉快的西藏度过。一边避暑,自然一边也要阅读与唱诵。
在西藏,我一般也没有朝着人多的地方去拥挤,反而可能找一些清静的地方好好读两本书。所以,七月份自然比六月份阅读收获更多。
唱歌与朗诵的话,主要学了两首歌,分别是张国荣的《与谁共鸣》以及李克勤的《辜负你的情》。张国荣这首成名曲,有种独处时的孤寂感?而李克勤这首歌,却是一首淡淡悲伤和遗憾的美丽爱情歌曲,有人甚至说李克勤这首歌是专门唱给周慧敏的,我不想做考究,只要它旋律足够好听,那也就够了。
一、阅读部分
1.已完成阅读的书目
这个月阅读书目虽然不多,但是阅读总量肯定比上个月多。已完成的书目就有《费米讲演录》,罗银胜的传记《精装版杨绛传》、杨绛先生的长篇小说《洗澡》。


《费米讲演录》,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总字数仅有5.2万字(不包括费米手稿部分,手稿都是以图片形式呈现的)。大概是高校物理专业学生读本,里面有很多物理学家费米的备课讲义手稿,自然我是早就读不懂了。所以,我也只能从费米大神的各类演讲中,去感受一代科学巨匠费米的幽默与严谨的科学精神。
读完《演讲录》,我写了一篇读书笔记《读〈费米讲演录〉,体会科学巨人的儒雅幽默》。除了摘录原文,费米学生杨振宁等对他的怀念,是非常感人的。


《杨绛传》(精装版),作者罗银胜。全书共计29.3万字,算得上是最全面的人物传记。从6月11号开始阅读,截止到7月25日完成所有阅读,共计18次阅读,平均每次阅读约1.6万字,平均每次时长达到1.5小时左右。
兴许是杨绛的人生太过于完美了,我竟然只是写了一篇读书笔记《杨绛的色彩人生似乎早有预见》。这就好比东汉的光武帝,人生太完美,都没有多少电视剧和书写他的事迹。
但是,尽管完美人生没有多少戏剧性冲突,最佩服的就是罗银胜,他硬是在平凡的人生中也找出了那么多戏剧冲突故事来。其中杨绛为著作权而把两家公司付诸北京中级人民法院这件事,最让我记忆深刻。一百多岁的老人,不屈服于丑恶的嘴脸,毅然状告他们的侵权行为。尽管是个沉静的传统知识分子,但是柔弱中也有刚强和自由的灵魂。


长篇小说《洗澡》,作者杨绛,作者无需多言去介绍。但是这本书确实值得推荐给大家。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知识分子追求精神恋爱的小说,有人说它是半部《红楼梦》,也有人说它是半部《儒林外史》,都还算比较中肯贴切的说法。
小说《洗澡》尽管很好看,估计也没多少人真正地喜欢看。毕竟,它没有深刻揭露那个年代的现实,也没有那种死去活来的爱情描写。它始终平淡如水,又哀而不伤。看罗银胜的的《杨绛传》介绍,《洗澡》还有续集,也就是《洗完之后》,最后两个人竟然是大团圆结局,这就反而让我没有冲动去阅读了。
对于《洗澡》的结尾,我还是特别喜欢的。它是那么地给我无限的想象空间,我觉得那已经是最好的结局。《洗澡之后》就给我一种“狗尾续貂”的感觉,这不是我说的观点,罗银胜书中有很多这种说法。特别是杨绛先生还说故意要写一个结局(《杨绛传》里面有原文摘录),不想让别人糟蹋了小说,这就有点为结局而结局了。
伟大的古典小说高峰《红楼梦》,它也没有结局,高鹗给它续了一个结局,并凑成120回的完整小说,但是一点也不影响它的伟大。同样,《洗澡》的艺术价值本已经在那里,谁也抹不去,何必多此一举呢?
但是,我也理解世纪老人的良苦用心,毕竟付出了那么多时间与经力,作为一个传统女性代表,又哪里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呢?
作家艺术家等笔下的作品,好比就是父母的孩子,没有几个人不敝帚自珍和紧紧拽在手中,始终是不舍得放“孩子们”去自由飞翔啊。曹雪芹要不是去世了,估计他也舍不得自己的“孩子”让高鹗去“糟蹋”。这就是人性,极少人能例外。
一开始阅读《洗澡》时,我就写了一篇读书笔记《长篇小说〈洗澡〉初读印象》,大概只是粗略写了一下读书的感悟。
说实话,长篇小说《洗澡》并不长,总计字数也才12.9万字,我从7月15号开始阅读,截止到7月28号完成阅读,共计11次阅读,每次时间1小时左右,故事还是非常吸引人的。只是,我压制了自己的那么求结过的欲望,并不把它一次性读完。这种延迟满足的过程,还是蛮有趣的,让我能够认真又细致地品味阅读的过程,“重过程,轻结果”,大概这是我要求自己慢读的一个目的。
2.继续阅读书目
本月主要继续去阅读的书目,有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全集》,许钧穆雷的《翻译学概论》,潘光旦翻译艾理士著的《性心理学》,《弘一法师全集〈全四册〉》,盛唐的《变态心理学》,王朝柱的《***与长征》(这个去写的时候,我很难把握一个度,为了顺利过审,省去这本书的介绍),《鲁迅全集(全21册)》等等。
《银河帝国全集》,作者美国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虽然这部煌煌大作全集,我仅仅读了不到一半,但是它所带给我的震撼却是持久又难忘的。从6月20号开始阅读,至今已经读了34次,每次至少1.5小时,长的时候有3.5小时,不等。所以,几乎只有极少数的时间才未读这本书,虽然没有每天必读,那也差不多了。
目前已经读到第四部《基地序章》(Prelude to Foundation)的第65节,谢顿在川陀有名的贫民窟地区达尔区遇到一个数学天才雨果,小家伙凭借着兴趣爱好和独立思考,推导出数学的某些演绎定理,尽管这些演绎定理在三四百年前,就有数学家艾南出版的一本书《数学演绎法》给出了推理过程。但是一个贫民窟的孩子,仅仅通过自学为数不多的几本简单数学参考书,却做出了数学大师的同样的推论,仍然把谢顿震惊了。
最后,谢顿承诺要把雨果送到大学里去深造,系统学习数学从而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数学家。这个从《银河百科全书》名字“雨果”这个词汇的解释,可知一二。
雨果简直是数学民科中的战斗机,这让我想到中国的17岁的中专生姜萍,同样的非科班出生,两者有些类似。网上至今还有大批人在辱骂质疑姜萍,真是无聊至极,人家才17岁,在热爱驱动下,未来很难说她不会成为另一个“雨果”似的数学家,加油,我们国,加油,姜萍,你是最棒的!
《翻译学概论》,作者许钧穆雷。这个月简单阅读到第三章,也即是刚刚完成第二章“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内容。虽然仅仅只有三节内容,不过仍然给人深刻印象。第一节“有关翻译学的讨论”,作者大致介绍了从最早的提出“翻译学”概念的蒋翼振,再到吴曙天、林语堂、黄嘉德、董秋斯、黄振定和彭卓吾等等,全部都有涉及。
第二节叫“当前理论研究范围”,即理论翻译学研究(包括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借鉴与运用和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等)、描写翻译学研究(包括翻译产品研究和翻译过程研究等)、应用翻译学研究(包括翻译批评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等),作者分开对三部分内容,做了详细解读。
第三节内容是“翻译学学科建设”,主要是就几次研讨会的介绍。讲清楚了有必要建立独立的学科——翻译学。特别是大家在学科研讨会上去积极讨论发言,把学科建设努力的方向也都总结到位了。
《性心理学》,作者英国的艾理士,由清华哲人潘光旦翻译,非常值得推荐阅读。潘先生的传统文化造诣非常深厚,不仅用极其特别文雅的方式翻译给我们,而且给了很多注释,注释中寻找了很多中国古代典籍来印证艾理士的说法理论,我们读者读起来,那就会感觉非常地中国化,一点都不违和。
读潘光旦的译本,和读张振玉翻译的林语堂小说感受一样,都是极大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大概是是这些老翻译家们,都做到了“信达雅”吧。



《弘一法师全集〈全四册〉》,作者当然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个于中年时期,在朋友的一句玩笑话下剃度出家的高僧法师。
我暂时阅读到第三章“大师说律解经手书题记”,这一部分相当不好读, 涉及很多佛教经典,譬如,摘录一段如下:
“唐末,扶桑僧侣尝入唐土习秘密教。而不空三藏所译普贤行愿赞及梵字元本,亦遂因是流传彼邦。稽其请来目录数种,可历见也。丁丑岁首,余自扶桑其中书林请奉通贤行颢梵本私考一卷,首列梵字及不空译文,附载东晋文殊师利发头经并贞元行头品别译幅颂,以资考证。”
基本上都是文言文写成的,而看习惯了白话文的我,读起来时,就不得不放慢速度。虽然我有一定古文基础,但是仍嫌功力不够,我只好又跑去某微“牧言”古文直播间学习去了。
“牧言”直播间断断续续好像也跟了一年多了,李老师确实是精讲《史记》的高手,在直播间能学到很多古代汉语知识,感谢感恩一路同行。
佛教里面有许多宗派,不深入了解根本就搞不清楚里面的道道。弘一法师这一段先是回顾中国唐代时佛法的兴盛,小日子派了高僧来大唐学习。从而让两本佛家经典流传到日本。法师跑到日本又把日本的佛学经典私考”回来。佛家经典浩如烟海,简直读都读不完。而要在这些浩如烟海中理清头绪,确实是多么繁琐的一件事啊。
《变态心理学》,作者盛唐,全书11.9万字。非常大众化的心理学入门书籍,书籍一点都不变态,继续推荐给大家,书中没有多少高深的心理学理论知识。非常普及的一本心理学小读物,一点都不“变态”,很正常。
我读到第三章第六节,“这个人有点不正常——形形色色的人格异常”,这里面很简单地讲了很多种异常人格,譬如自恋型、自卑型、表演型、边缘型、偏执型、反社会型、强迫型等等。
第六节,题目叫“冷酷无情的连环杀手——反社会型人格”,实际上中国也有很多这种典型反社会型人物,作者没有多举例,仅仅举例一人华瑞茁,因为一次感情的欺骗,华某一连杀害14位“失足”女子,那些被杀的无辜女子都成为了恶魔的手下亡魂,这也侧面体现了那些可怜女子多么不受重视,直到死到第 14名才引起足够重视。
华某的心理扭曲已经到达可怕的地步,一次欺骗,就把所有的失足少女恨上了。按他这个逻辑,那一个老师做了坏事,岂不是也要把所有老师恨上嘛?偏激若此,他也是没谁了。


《鲁迅全集》,作者自不待言,全集共计138万字。尽管课本教材去鲁迅化已经十多年,但是越是毕业多年,越是能体会到鲁迅文字的无边力量,所以,我又来阅读鲁迅了。
《全集》包括有呐喊、彷徨、伤逝、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热风、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等21本。
暂时阅读到第二册《呐喊》中的小说《端午节》,这篇小说最早刊登在1922年9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9号,小说名为《端午节》,但是我们似乎通篇也没看到多少和端午节相关的文字。
当然,小说末尾出还是给我们隐隐约约写了一点有关节日内容。男猪脚方玄绰和妻子又在为柴米油盐发愁时的谈话,教育工资和公职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方玄绰说正靠一个学生做编辑的大情面,一千字的文章也值不了几个钱,即使从早写到晚也养活不了家,妻子问:“那么,过了节怎么办呢?”
“过了节么?——仍旧做官……明天店家来要钱,你只要说初八的下午。”
这里“过节”,自然就是过端午节了,通过描写一个为官的教员生活,鲁迅这里把知识分子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要罢工讨钱时,他总是让别人(主要是老师们)出头露面和冲锋陷阵,拿钱时,他就心安理得,丝毫不脸红。
有时候,读电子书和纸质书的一个区别就是,电子书有读者的评论,这样的评论,很多时候也可以给到我们一个启发阅读。譬如小说中有一段描写方玄绰某种心理的越来越没底线,如下:
自他(方玄绰)从发见了这一句平凡的警句(差不多)以后,虽然引起了不少的新感慨,同时却也得到许多新慰安。譬如看见老辈威压青年,在先是要愤愤的,但现在却就转念道,将来这少年有了儿孙时,大抵也要摆这架子的罢,便再没有什么不平了。又如看见兵士打车夫,在先也要愤愤的,但现在也就转念道,倘使这车夫当了兵,这兵拉了车,大抵也就这么打,便再也不放在心上了。他这样想着的时候,有时也疑心是因为自己没有和恶社会奋斗的勇气,所以瞒心昧己的故意造出来的一条逃路,很近于“无是非之心”,远不如改正了好。然而这意见,总反而在他脑里生长起来。
有位名叫“爱读书的小岳”评论道:“这段看出来封建社会时期,人的愚昧无知。在面对压迫时,总能自我安慰寻求解脱。从不会寻求出路,人皆如此凉薄愚昧至极,国家何以复兴?”
尽管网友小岳说的是封建社会时期,我却在当下的生活中,处处也能看到这种愚昧无知以及凉薄的精致利己。如果方玄绰生活在当今的社会,恐怕他一样仍然是一个“大公知”,他会躲在背后享受福利待遇,同真正的老百姓却离得很远,他永远代表的都是官僚阶级,说的话,自然也就是人民的对立面。
联系当下的“躺平”说法,方玄绰其实就是躺平拿好处的“大多数人”,从来不想付出一点辛苦努力。牛首一中校长,对于学生的一句玩笑话“牛马一中”都上纲上线,乃至于暴跳如雷。这和鲁迅笔下的“老辈威压青年”岂不是一样一样的。
亲们,别看时间已经过去一百年,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没变,要不是网络上引起大家的议论纷纷,那位学生被罚和扣压证书,怎么可能最后校长被勒令反思己过呢?扣压的优秀学生证书,官威吓唬人的校长那么咄咄逼人,要不然肯定不会还给学生啊!



3.新开的阅读书目
七月份新开的阅读书目主要有《费米讲演录》、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沙法丽博士的《父母的觉醒(全二册)》、杨绛的长篇小说《洗澡》。
这里面主要讲两本没读完的,毕竟八月份还要继续接着阅读,也就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沙法丽博士的《父母的觉醒(全二册)》,其余两本书因为读完,已经在上面介绍过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文翻译版本),作者牛顿,全书33.4万字,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任海洋翻译。读完前面的序言导读一百页后,我被牛顿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久久不能忘怀,最后一口气写了一万多字的《厉害的人和觉醒的父母》,很显然,这样一篇文章也受到了沙法丽博士的《觉醒的父母》的深深影响。
读导读部分确实很过瘾,但是到了定律定义公理部分就很痛苦了,不比人文科学书籍,只用动脑子思考就好,自然科学书籍阅读最大的障碍就是对空间的想象力。我这人空间想象力这一部分本来就很薄弱,不论是《线性几何》,还是《代数几何》,又或者《微分几何》,都是教我最头疼的数学知识。
所以书里的定义公理定律推论部分,我读起来颇为繁琐,要不断去翻到图形界面去对照。哪怕对照阅读,仍然读得半懂不懂的。大概这和当初学校时的学习有些不同了,一来脑袋也没有十几岁时那么灵活强记了,二来也没有一个阅读检验结果的手段,第三,没有一个那个关心和爱护我的指导老师。
回顾我14岁的年纪,为何那时我能把数学学得那么好呢?最大的功臣当推那个我最喜欢的数学王老师。在她不断的鼓励和快乐教导下,让我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最爱钻研的就是奥数题,我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乐此不疲。我尤记得,每次考卷上所有的附加题,那可都是有奥赛题的难度,可在当时的我看来,却是我最爱啃的“骨头”。





《父母的觉醒(全二册)》,作者美国的沙法丽·萨巴瑞博士,全书26万字。尽管由于翻译的原因,在读起来时,总会有种没有原文那种深刻与妥切,然而如果耐心下来阅读,仍然能读出来各种心理学理论之间得共通之处。
最近,我也在看北大毕业的林巨老师直播,林老师所讲的原生家庭的疗愈以及心心相印的爱的艺术,实际上和沙法丽博士所说的觉醒,内核是一样的。都是从孩子出发,理解尊重爱护包容孩子,疗愈自己内心潜意识深处的种种创伤。
我从7月2日开启阅读,到7月31日一共阅读了22次,第一册全部完成阅读。目前,已经阅读到第二册的第17章“哄骗孩子并不容易”,这一章节大致讲,为了满足大人的自负心、虚荣心和控制欲,家长老师父母等等,总是操纵、胁迫、哄骗和恐吓孩子,实际上,也就是林老师常常提到的“恐惧驱动”。
只要父母不觉醒,那么一定是让孩子生活在恐怖驱动下。一旦父母觉醒,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都是自负虚荣和一种控制欲望,在支配着自己的言行,那么也就开始觉醒,也就学会了尊重包容理解孩子的一切不太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从而引导激发出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最终,让孩子情感自然流淌,过上一种“热爱驱动”的正常生活。
这一章里我最喜欢沙法丽博士的以身说法,她举例自己的8岁女儿,小女孩已经学了两年芭蕾舞,突然有一天就跟老妈说不想学了。
一般家长恐怕要开始焦虑了,老娘辛辛苦苦送她学了两年,你说放弃就放弃吗?几万学费那不是打水漂了嘛?你要不学,老娘跟你急。
但是,作者沙法丽博士并没有焦虑,只是沉着冷静地等待合适的时机,去和女儿沟通这个问题,为何就不想学呢?为何就突然没有热情了呢?
通过几次平静的交流,才知道原因。原来女儿的芭蕾舞老师换了,新老师完全用打分的方式激励孩子学习,分数低就让女儿心理很是低落与沮丧,想想学芭蕾舞是为了喜欢和爱好,最后沦落为拼比分数。枯燥的竞争无趣的教学,最终把小女孩的热爱之火完全浇得熄灭。
哪怕搞清楚了原因,沙法丽博士也没有着急地做出决定——取消女儿的芭蕾舞学习。这里博士一再强调:培养孩子的受挫和抗击打能力,一定要让孩子静下心来好好思考。
原文很简单,表述如下:
“如前所述,我们经常认为孩子无法处理很多问题,这促使我们以自己的方式保护他们不受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混乱和限制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剥夺了他们的应变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无法胜任。然而,我们必须辨别孩子是在逃避问题还是真的考虑清楚了”。
这一段,我觉得才是整章节的精华。特别是其中那一句“我们剥夺了他们的应变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无法胜任。”我们读书时候,就要反过来理解,我们家长父母就一定要努力培养孩子的各种应变能力,让孩子有种自己选择的感觉,从而让孩子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胜任这件事。
博士的女儿不愿意再学习芭蕾了,并不能让孩子有种感觉,那就是觉得自己好像害怕竞争一样,这里面的沟通交流就很重要了。博士给孩子一段时间去消化这种负面消极的想法。因为家长完全可以用话术引导孩子去思考这个问题的。
博士就很巧妙地提出问题,她对女儿说:“我也知道你非常擅长芭蕾,毕竟当初你是真的发自内心喜欢过,你确实是喜欢跟着上一个老师学习,对不对?那如果换个老师怎么样?我的确不能立刻做出决定,因为我不希望鼓励你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因为做任何事都不容易,有时候我们必须挺过艰难的时刻。”
这里面就特别强调了,所有给孩子可能带来的负面因素。只要耐心去寻找,妈妈总还可以找到一个以培养兴趣为主的芭蕾舞老师。这里面在强调做事不退缩,就很重要了。因为,它引导孩子去思考挫折失败毅力等问题,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应变能力。
最后,孩子经过思考后,慎重地回答了妈妈说:
“我不是退缩,我已经学了两年芭蕾,它不适合我。你看,我已经学了三年的体操和钢琴,但我真的不喜欢芭蕾。”
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小女孩确实慎重考虑了,毕竟,她都把体操钢琴拿来做过比较了。也许小孩还不能体会到贪多嚼不烂,但是她就是做出了自己潜意识最忠实于内心的回答。作为妈妈的沙法丽博士,自然没有再阻止她的可能了。
最后妈妈鼓励和表扬孩子,说道:“我知道这是你的真心话,我能感觉到你真的不再爱芭蕾舞了,你的生活一直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女儿,你真棒,在面对选择时,你有充分的自知之明,这将是你最宝贵的品质之一。现在,我完全理解你,我看到你是如何跟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你依据对你真正重要的东西,随时能够作出改变。你绝不会知难而退,而是郑重地作出自己的决定,我支持你对待兴趣的处理方式。”
所以,亲子关系中,每一次矛盾和冲突,其实都是一次彻底觉醒的机会。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绝不能一遇到问题,就去焦虑甚至恐惧,很多时候,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写在脸上,试问孩子哪能摆脱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呢?
北大的林巨老师一再强调孩子很多时候,都是在表达父母的焦虑和恐惧,这也是他所说的每个孩子都渴望获得妈妈的爱。这个底层逻辑,导致很多孩子总是表达父母的创伤,从而表现出各种外在的异常形式——抑郁、躺平、恐惧、焦虑和暴躁,甚至自残等等。

二、唱诵部分
实际上,阅读录音也是一种朗诵习惯的培养。阅读有默读并不出声的情况,然而很多时候,我都是把它阅读出声音,并用手机录音机记录下来。有时间的话,我甚至把录音文件上传到全民app上.全民app本是一个唱歌娱乐的软件,却被我用来存放录音文件了,真是没想到。
除了录音的阅读,那就是在全民上唱歌和朗诵了。全民截止到7月31日共有2123首,七月份有270首(包括唱歌和朗诵两部分)。如下统计如下:
李克勤的《辜负你的情》7次
郑少秋《绝不放弃》8次
张国荣《与谁共鸣》12次(仍然没学熟悉)
Sarah Brightman《Scarborough Fair斯卡堡集市》19次
Richard Marx《Right Here Waiting》此情可待,19次
Westlife《My love》2次
《Betrayal》2次,
Bertie Higgins《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3次
Michael Learns To Rock《Take Me to Your Heart》2次
John Denver《Take me Home,Country Road》4次
马建涛《你是我唯一的执着》6次
刘德华《一起走过的日子》2次
张学友《只想一生跟你走》11次
孙楠《留什么给你》9次
梅艳芳《似是故人来》10次
孙耀威《爱的故事上集》3次
大笨版本的《吴哥窟》9次
张津涤《听心》10次
阿国哥《暂别离》6次
黄家驹《为了你,为了我》3次
张国荣《沉默是金》3次
吕方《朋友别哭》6次
朱铭捷《曾经最美》3次
水木年华《一生有你》4次
黄家驹《大地》3次
王杰《不浪漫罪名》3次
王杰《谁明浪子心》2次
余者不计,很多歌就唱一两次,也就不如统计了。此外,在记录朗诵部分如下:
白居易的《长恨歌》18次
《写给自己的情书》10次
《我喜欢盛夏的黄昏》3次
《你可曾读懂岁月》3次
《赛里木湖》2次
所以,朗诵主要是两篇,即是《长恨歌》和《写给自己的情书》。一篇古诗文,可以继续培养古文的语感,一篇是励自的现代诗,可以鼓励自爱自立。
最后,说说最近唱歌的一点感悟,在歌房唱歌时,有网友建议把蓝牙耳机拿掉,直接用有线耳机就好了。既然大家都觉得有耳返的有线耳机更动听,我也就从了大家的建议。
更好玩的是,拿掉了蓝牙耳机后,昨晚唱歌,房主让我继续唱一首英文歌《说你说我Say you say me》。我本来要去休息了,她来一句开玩笑似的说道:“你好大胆,还甩大牌!”我差点被她这句话给笑岔气,只不过也确实满足了某一部分的虚荣心和自负感啊!人性啊,很难做到平静如水。我被她这么一说,只好乖乖继续唱了一首《Take me Home,Country Road》,毕竟那首《Say you,Say me 》根本不太熟,如果挑战不熟悉的歌,那不是找不自在嘛!
总之。阅读是一种热爱,唱歌朗诵也可以是一种热爱。林巨老师每天都在讲“热爱驱动”,不要恐惧驱动,我希望自己一直是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而不是被原生家庭所强迫的那些“恐惧”思维所驱动生活。当然,我希望大家也都是在热爱的基础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