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公孙龙,庄子多次提到他和坚白论,一个自大无知,翘舌堂皇的形象。请教度娘公孙龙其人。
公孙龙是一个很受非议百家争议的人物,出于名家,名家乃道教门派之一,也是道家同门了。作为“诡辩学”鼻祖,他的论证逻辑性强,说遍天下无敌手。却完全脱离人的感性认识,只强调概念的逻辑分析,具有十分浓厚的形而上学特色。在逻辑学上,他的贡献是值得重视的,在中国哲学史上意义深远。
何为名家?
公孙龙著《名实论》,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论,强调“彼”之名必须专指彼之实,“此”之名必须专指此之实,这样的“彼”或“此”之名才能谓之“名正”;否则,“彼”或“此”之名就不能成立。这涉及到“名”必须具有确定性的正名原则。《名实论》中阐述了任何一类具体事物都具有确定的属性和属于一个确定范围的逻辑思想,从而为明确“名”的外延和内涵提供了客观基础。
理解一下此人,他将参考系设置得相当清晰,完全独立开,绝对不混为一谈,自然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他的结论脱离本质,反而变得没有逻辑,很难被人接受,但论证逻辑过程却让人难以回击。
白马非马的证明,大约如此:
第一“马”、“白”、“白马”的内涵的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二“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区别。由于“马”与“白马”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三“马”这个共性与“白马”这个共性的不同。马的共性,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这样的“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这篇秋水,又通过公孙龙讲道。用道家天人合一,韬光养晦,上善若水的视角来看公孙龙。将这样一个只讲逻辑,忽略本质,锋芒毕露的人,比喻成井底之蛙,“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 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只通过自己有限的认知考察,欲与庄子的融通天地的大道来争辩,太浅薄无知了。
公孙龙的技能,是有立足之地的,以邯郸学步的故事来告诫他,你的认知达不到明辨是非之境,学不了庄子之道,赶紧回去好好干你自己的活吧。
这样的人,一直都有立足之地,很耀(扎)眼。
文: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 ,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 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 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 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 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 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 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 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 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 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 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 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 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爽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 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 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