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读《红楼梦》,断断续续码了四十多篇读后感。
那个时候很简单,随感觉记录,没有方法,不懂技巧。
一年后的今天,我参加过N份学习写作的课程。学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技法,明白了很多套路,遇到了很多高人。
学了很多后,我却不会写了!
这种感觉就像“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
我和写作是“半路缘”。走进写作的目的和很多人一样,为了能指导孩子作文。
走进以后才发现,我进了一座奇幻森林。这里的写作和学校里教的不一样,这里的人对写作的热爱超出我的想象。
我一个猛子扎进这浩瀚的知识海洋,贪婪地吸收着。一个浪头打来,我一甩头继续前行。
然而,在这个圈子里的时间越长,我的热情却越来越低。对写文章的套路和技巧都已经达到熟知程度的我,却什么也写不出来,因为写什么都不像,最可怕的是,什么都不想写了。
转眼在这个圈子里已经满一年了。这中间,有过期待有过焦虑,有过亢奋有过气馁。虽然说没有像孙悟空西天取经一样受尽折磨,却也真是一语道不尽此中意。
总之,一年前对写作的激情,已经下降到负值状态。
昨天看到一篇随笔,写的也是对写作的感悟。第一遍读,感触颇多。
随笔中有一段话,触动了很多人。
摘录如下:
“好的表演就是生活,就像呼吸一样,就是这么自然。
自然到让人一看,就觉得演员就是里面的人物,人物就是眼前的演员。
写作也是一样,真正的好文章是浑然天成,自然流畅的。不会让人看出明显的技巧,所有的情感都不是强行植入,而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好的表演像呼吸,好的文章像山涧清泉 ,像竹林清风,像林中鸟语 ,像山花幽香。它们可以很淡,这种淡没有距离感,它们能让你轻松地放下俗世纷扰,你会不由自主走进它们,或轻吻,或低嗅,或聆听,或张开双臂拥抱。
总之,任何好的表达都是自然而然的,因为真实、自然自有万均力。
记得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弟子前去拜见禅师,问道:“师父,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总是没有长进?”
禅师笑着说:“先喝杯水吧!”于是就拿起桌子上的茶壶,然后往杯子里倒水。水很快满了,但禅师却仍不罢手,依旧往杯注水。
弟子提醒他:“杯子已经注满了。”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再倒一些吧,说一定能更多一些呢!”
弟子笑着说:“杯子已经满了,你再怎么倒也不能增加杯里的水。”
禅师说:“这个道理你也懂呀,可是你为什么还来问我呢?”
弟子终于醒悟,自言自语地说道:“是啊!人生也是这样的道理,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自然装不进去其他的了!”
或许,拿这个故事来比喻当下迷茫的状态,不是很贴切。但是,今天下午看到网友的留言,我的心微微一抽。
网友说,“你的见解总是独立、精致、深刻。”看到这句话,我回想了一下当时写《红楼梦》读后感的状态。
因为当时阅读目的单纯,所以读的时候很轻松。记录读后感是阅读思维整理,所以记录的时候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考去展开的。读的时候很轻松,写的时候也轻松,一篇1000字的读后感写下来,一个小时都不需要。
而现在,写一篇文章,从找选题到列提纲,再到找素材、金句,从写初稿到不断修改,从逻辑结构到方法论,一遍又一遍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
写一篇成稿,耗时十小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文章中,知识点、方法论倒是都用上了,我却不快乐了。
虽然说,写读后感比写成稿容易多了,但是,写作的本质是让心中所思所想自然而然从笔尖流淌。
网友的评论触动了积在心里很久的困顿。我知道自己离“自然而然”表达的路还很长,但是,无论结果会怎样,对于写作,我应该先学会自然呼吸、放松心情,尊重内心的感受,让感觉随思想自然流出。
水到渠成需要时间,有些事,太着急了,太在意了,反而就做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