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入贾府

江南的冬日总是带着几分湿冷,林黛玉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扬州城,眼中噙着泪水。她裹紧了身上的素白斗篷,那是母亲生前亲手为她缝制的最后一件事物。江风拂过她苍白的脸颊,将几缕青丝吹得凌乱。

"姑娘,外面风大,还是进舱里去吧。"雪雁在一旁轻声劝道。

黛玉轻轻摇头:"让我再看看。"她的声音细若蚊蝇,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林如海站在岸上,身影越来越小,最终化为一个模糊的黑点。黛玉知道父亲此刻一定也在望着她,就像她六岁时望着母亲离世的棺木一样。那时父亲告诉她,人生在世,聚散无常,要学会坚强。可此刻,她只觉得胸口堵得慌,仿佛有一块石头压在那里。

"林姑娘,请节哀。"一个温润的男声从身后传来。贾雨村站在不远处,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这位父亲的门客也是自己的先生,将与她同行进京,然后通过父亲的推荐信谋求复职。

黛玉微微颔首,没有多言。她不喜欢这位贾先生眼中闪烁的精明,但父亲说过,这一路上还需仰仗他照料。

船舱内,雪雁已经准备好了热茶。这个才十岁的小丫头是黛玉从小的玩伴,此刻正笨拙地试图安慰主人:"姑娘别伤心,听说京城可热闹了,老太太那里还有好多表姐妹陪您玩呢。"

黛玉接过茶盏,指尖感受到陶瓷传来的温度。"我不伤心,"她轻声说,"只是父亲一人在家..."话未说完,一滴泪已落入茶中。

船行数日,终于抵达京城。黛玉从纱窗望出去,只见码头人声鼎沸,远比扬州繁华。一队衣着光鲜的仆妇已在岸边等候,见到官船靠岸,立刻迎上前来。

"可是林姑娘的船?"为首的婆子高声问道。

贾雨村先行下船,与来人交接。不多时,一顶精致的轿子被抬到船边。黛玉戴上帷帽,在嬷嬷的搀扶下踏上京城的土地。那一刻,她忽然感到一阵眩晕——这就是母亲长大的地方,母亲曾无数次向她描述过的京城。

"姑娘请上轿。"婆子们恭敬地说。

轿子平稳地行进在京城的街道上,黛玉悄悄掀起侧帘一角。只见街市繁华,店铺林立,行人衣着光鲜,果然与扬州不同。轿夫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忽听外面婆子道:"到了宁国府了。"

黛玉心头一跳,想起母亲说过,外祖家是宁荣二府,宁府是长房。她正想着,轿子已转过街角,又行了一段,停在一座更为宏伟的府邸前。

"荣国府到了。"

轿子并未走正门,而是从西角门进入。黛玉感到轿子被轻轻放下,接着帘子被掀开,几个衣着体面的小厮上前换了轿夫。这一番讲究让黛玉暗自心惊——这才是真正的豪门规矩。

轿子又行了一段,终于停下。黛玉被扶出轿子,只见面前是一座精致的垂花门,几个穿红着绿的丫鬟笑吟吟地迎上来。

"林姑娘可算到了,老太太从早上就念叨呢!"

黛玉深吸一口气,挺直了纤细的腰背。她知道,从现在开始,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代表着林家的教养,绝不能有半点失礼。

穿过垂花门,绕过插屏,黛玉被引入一间富丽堂皇的正房。还未看清屋内陈设,就见一位鬓发如银的老妇人颤巍巍地迎上来,一把将她搂入怀中。

"我的心肝儿啊!"史太君声音哽咽,"可算见到你了,你母亲若在..."

黛玉被这突如其来的亲情冲击得说不出话来,只觉老人身上散发着淡淡的檀香,与母亲生前用的香料一模一样。她再也忍不住,在外祖母怀中放声大哭。

一时间,屋内众人无不落泪。好一会儿,贾母才松开黛玉,用手帕为她拭泪:"好孩子,别哭了,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

接着,贾母一一为黛玉引见众人:大舅母邢夫人、二舅母王夫人、已故珠大哥的妻子李纨...黛玉一一拜见,举止得体,言语恭敬,赢得众人称赞。

正说话间,忽听后院传来一阵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黛玉惊讶地发现,原本肃立的众人听到这声音,表情都变得生动起来。只见一群丫鬟媳妇簇拥着一位彩绣辉煌的少妇进来。她容貌艳丽,举止张扬,与屋内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

"你不认得她,"贾母笑着对黛玉说,"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南省叫'辣子',你就叫她'凤辣子'吧。"

黛玉正不知如何称呼,旁边探春小声提醒:"这是琏二嫂子。"

黛玉这才想起母亲提过,大舅舅的儿子贾琏娶的是二舅母的内侄女王熙凤。她连忙行礼:"见过琏二嫂子。"

王熙凤一把拉住黛玉的手,上下打量:"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外孙女,倒像是嫡亲的孙女!"说着又抹泪,"只可怜姑妈去得早..."

贾母笑骂:"才好了,你又来招我。黛玉身子弱,别惹她伤心。"

王熙凤立刻转悲为喜,连声道歉,又关切地问黛玉年龄、饮食、起居,事无巨细地安排妥当,显露出精明能干的当家风范。

午饭后,贾母命人带黛玉去见两位舅舅。大舅舅贾赦托病不见,只传话说让黛玉安心住下。二舅舅贾政恰好斋戒不在家,二舅母王夫人特意嘱咐黛玉一件事。

"有句话要嘱咐你,"王夫人神色严肃,"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还愿去了不在家。你这些姐妹都不敢招惹他,你也要远着他些。"

黛玉立刻明白说的是那位衔玉而生的表兄贾宝玉。她想起母亲说过,这位表兄顽劣异常,却深得外祖母宠爱。

"舅母放心,"黛玉乖巧应答,"我自当与姐妹们一处,不会打扰表兄。"

傍晚时分,黛玉正在贾母房中说话,忽听外面一阵脚步声,丫鬟笑着通报:"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好奇,不知这位传说中的表兄是何等人物。只见一位年轻公子快步走入:头戴紫金冠,身穿大红箭袖,面如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项上挂着金螭璎珞和一块美玉。

最令黛玉震惊的是,她竟觉得这少年似曾相识,仿佛在哪里见过一般。

宝玉向贾母请安后,目光立刻落在黛玉身上。他径直走到黛玉面前,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骂:"又胡说,你何曾见过她?"

"虽未见过,"宝玉认真地说,"但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了。"

接着,宝玉问黛玉名字、读书情况,听说她无字,便送她"颦颦"二字。正当众人笑谈时,宝玉突然问:"妹妹可有玉没有?"

黛玉一愣,揣度着他的意思,谨慎回答:"我没有玉。那是个稀罕物,岂能人人都有?"

谁知宝玉闻言,突然摘下自己的玉狠命摔去:"什么稀罕物!家里姐妹都没有,如今来了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不是好东西!"

满屋人吓得争相去捡玉。贾母急得搂住宝玉:"孽障!这是你的命根子,怎能乱摔!"又哄他说黛玉原有玉,因母亲去世带去了。

宝玉这才平静下来,重新戴上玉。黛玉却因这场风波暗自心惊,回房后不禁落泪:"才来就惹出这样事来,若摔坏了玉,岂不是我的罪过?"

当晚,贾母安排黛玉住在碧纱橱内,宝玉坚持要睡在外间大床上。夜深人静时,宝玉的大丫鬟袭人来看黛玉,安慰她不必为白天的事介怀。

"姑娘别多想,"袭人柔声说,"二爷常有这些古怪举动,以后您就知道了。"

黛玉勉强一笑,心中却思绪万千。这一日的经历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闪回:外祖母的疼爱、众人的热情、王熙凤的精明、宝玉的怪异...这一切都与她过去的生活如此不同。

窗外,京城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黛玉望着飘落的雪花,想起父亲临别时的话:"此去贾府,务必谨言慎行。"她知道,从今往后,这深宅大院就是她的家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