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基层公司的兄弟姐妹约今天来办事,所以,上午的就诊抓药,就只能迁移至下午。
下午也好,又能安静的坐这儿反思反思了。
其实昨儿小编小姐姐问推送的文要不要读,就已经在反思了。
眼看着是陆老师的文,是既敬又怕。敬,敬他有静心,愿意落笔留痕;怕,是真的怕读不好,看了文,更觉得应该用吴堡方言默念几遍极佳,无需文邹邹搞“江普、泰普”大混合。
最近,有跟几个老家的同学语音通过话的经历,她们都说,我已经一口浓浓的泰州话,不像吴堡人了。
所以吧,我哪儿还敢领这样的文来读?
一早就已经在常规朋友圈转发了文,陆老师大概没注意。
看到他这句“看到家了吗”,我是直接破防了。
怎么能不看到呐,何况小编费心还是图文并茂。
每次回老屋,我也会咔嚓几张,不过,我的镜头下,灰暗色彩多,好像老家就只剩下灰蒙蒙。
听北音同学心理小厨的解读,聊到究竟是环境因素影响一个人多,还是基因因素影响一个人多,在想,环境或许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系统,基因因素可能刻在骨子里的。
而我的基因里,总不应该是那些该死的灰蒙蒙悲观主义基调吧?
还是聊聊陆老师这篇又会掀起一波吴堡人乡愁的文字吧。
上一次也是在几年前的田野,跟着他的文字惆怅,有了“庄上的孩子、船的故事…”,现在,再也抽不出什么丝、织不出什么锦来了,就简简单单聊。
说它开篇,介绍吴堡的叫法儿。
说实话,下河哒子,水乡人这个东拖儿腔,一直被“西边”人笑话,我外婆家宗村的,小时候舅舅姨娘她们那儿的人就非常怪异于我们的发音。土,对,就是陆老师说的土里土气。
应该是过了团结(地名),方言就开始都是上扬音了,就是那种“洋里洋气”的上扬音。大概初中以后吧 ,出去上学的同学,大概都会以学了一口“洋气”的非吴堡土话而自豪。什么“Kei去”“zhua”。
自认入乡随俗的口音变化,嗯还是比较擅长的,只是,如果两三个吴堡人在一起聊天,用洋调 ,实际上,内心有点觉得搞笑,有“洋腔八调”的怪异感。这种场景,经历过。
我爷是在黄思工作一辈子,他的黄思发音就没改过来,于是倒也成了少许时候的吴堡方言里怪异的对象。
嗯,后来,为了可爱的“课代表”,我真是使劲儿讨好式的使用洋方言,生怕人家嫌弃咱的土气。哈哈,真是低到尘埃般的讨好友情的存在。
吴堡到底有多大,我们看看陆老师数出的那些地名,还真不少。
陆老师说有个在公社上班的父亲,所以,能认识并且记住一百多个生产队队长。他是为之自豪。
我呐,有个走街串巷做手艺的老爸,我跟谁说过,我老爸,是被耽误的片儿警的好材料。
小时候,只要听见他问起某个打眼前过的同学或者啥啥啥,哦,对,那时候老家屋奶奶他们院里头摆台球(可能标准一点讲是桌球),常有不爱归家做作业的小伙子们在打球。
老爸随便提溜一个,开始“人口普查”:你哪家的?你爸爸叫啥?哦,你家住在那个啥啥啥拐过去…,你家门口有啥啥啥,你家在哪哪哪家后面…
瞧瞧,就没有我老爸不知道的乡村,我都怀疑,是不是那时候每个村,都有我爸刷子刷过的家具?
那时候,我没有觉得自豪。现在想想,凡尔赛基因嘛,真挺强大的。
陆老师说的“上吴堡”,我就真不需要了。就生在“麻雀窝”,他们所谓难得逛一趟穷游的吴堡,我天天待着。
这不是凡尔赛,我对商店里的琳琅满目,也是百般虔诚的仰视,买不起啊,当然只能仰视。
甚至,我还很害怕供销社、商业社的那些营业员。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特别害怕。
其实这部分人,包括供销社后面作坊的人,算得上是镇上有身份有文化的一部分人了,吃的是“国家饭”。除了乡政府那波儿,学校那波儿,西头医院银行车站那波儿,还有比他们牛币的么,哦,还有食品站。
这批里面,还有一些知青,上海知青,现在回想起来,个个儿有故事,小镇上的故事,还真,不少!
当商业不再繁荣,商业上的那批人,最先开拔去了江都县城。
当学校的生源陆陆续续被迁移,吴堡的我眼里的那些文化人,也都走出了“大吴堡”。
要说咱吴堡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观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骄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考,也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儿。谁的发言也只代表自己观察过、注意过的那部分。
我跟陆老师毕竟相差几届,也许他有一大部分时间都在桥南、桥东、桥西,或许跟我观察过的吴堡有某些部分的交叉。比如学校,比如大会堂,比如照相馆,比如粮站。
这次,陆老师提到了钣金工,我也想到了当年红极一时的几个厂,龙耳的猪毛厂,西头暖气设备厂,桥南的印刷厂,甚至一部分时间的新小学旁边的化工厂(好像是化工厂),还有天天飘香的油脂厂,老地方生根的农具厂。
这些厂,都带活过一批批吴堡人。那时候进了厂的青年人们,估计现在都活跃在抖音吧。哈哈,瞎猜的。
我都不在家这么久了,与人与事都离得太远喽,根本属于没有调查也没有发言权的一类。
听过一个调调,说你们这些酸文假醋的,老拿老家那点儿破事儿说东道西的,能创造什么社会价值么?
实话,听到这些时,挺伤心的。
对于眼里总有点儿灰蒙蒙的悲观主义者来说,一点点调调,就足以打破鼓起的一点点勇气。
所以,现在分享少了,说话也少了。不是故作高深,故作矜持。
确实,来个电话出个主意都不会的人,能有什么价值创造出来呐?每天两点一线,社会接触面这么的少,除了刷刷剧看点儿小说增长点儿社会常识,哪儿还有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的本事么。连别人以为很正常的隐晦词语社交常识都不懂的人,就不敢说还是大吴堡的人。
是呀,不能创造价值。已经不惑的年纪了呀,既然是事实,那就坦然接受,面对吧。
陆老师能在打麻将之余,还提笔念念乡愁,咱就好好看看,好好读读,好好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