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作家在写作时通常会不自主的把自己的性格带入作品的人物中,所以张爱玲写过的小说基本也被这本传记的作者用来剖析她的性格。书我是没看过,不过我很偶然的看过两部经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而且印象还挺深,其中原作者便是张爱玲。
《半生缘》看的时候还小,大概十几年前吧,当时估计是因为“紫薇格格”在里面我才去看的吧,不过电视剧和原著小说讲述的差不多,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旧上海。沈世钧本与顾曼桢相爱,可家里却催促他和表妹石翠芝结婚,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为照料全家老小7人,十七岁时离开初恋情人豫谨开始了舞女生涯,随着年华老去,为了后半生有所依靠,顾曼璐嫁给了商人祝鸿才。婚后为保住名分,决定生一个孩子来留住祝鸿才,然而以往的多次堕胎使她有心无力,觉察到丈夫看上了妹妹顾曼桢后,顾曼璐策划出一条姐妹共伺一夫的毒计,趁沈世钧回南京之际,祝鸿才强暴了顾曼桢,从南京回来的沈世钧从顾母处听说顾曼桢嫁给了豫谨,郁闷中接受了与石翠芝的婚姻,而备受凌辱的顾曼桢在生下一个男孩后终于逃离祝公馆,而顾曼璐不久于人世,顾曼桢为照顾亲生骨肉又回到祝鸿才身边并与他结婚。
但多年过去,醒悟的顾曼桢发现当初为了孩子而回到祝鸿才身边到头来并没有让孩子过得很好,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祝鸿才,开始独自抚养儿子长大;另一边,沈世钧和石翠芝也有了一双儿女,顾曼桢和沈世钧虽然重逢了,但世事沧桑,二人都恍若隔世,他们都知道已经无法回到过去。就这样,一个携家带口、一个独自牵儿在老上海的铁轨马路上擦肩而过,剩的是短暂的回首相望。
整部剧一直处于很悲的氛围,看着也很揪心,被“还珠格格”带入的太深,总觉得“紫薇”太可怜,把蒋勤勤演的姐姐顾曼璐恨得不行,怎么能毁了自己亲妹妹一生?现在长大了,懂点人生无奈,也看多了悲情剧,人倒理性多了,把人物关系和“半生缘”联系起来才发现,顾曼桢和沈世钧、顾曼璐和张豫谨、石翠芝和许叔惠他们三对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都各奔东西,最美好的时光下相遇相爱,却换不来后半生的缘分,不管从前的民国还是现在的21世纪,这种有缘无份的感情比比皆是。
《倾城之恋》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没落贵族白家六小姐白流苏嫁给暴发户唐家的少爷唐一元,不料丈夫只知道花天酒地,到处留情,伤透心的白流苏经受住家族和世俗的巨大压力,毅然结束了这段错误的婚姻。离婚后的白流苏在家中受到势利哥嫂的欺负,处境艰难,而此时的范柳原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巨额财产继承权,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钻石王老五,但是失去深爱的女人洪莲又让他对生活感到无望,开始变得玩世不恭,游戏感情。当柳原被朋友律师安排与流苏的妹妹宝络相亲的时候,他却突然对虽是残花败柳之身、仍然气度矜贵的流苏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兴趣。流苏应柳原之邀两度赴港,但柳原虽钟情流苏却不肯与她结婚。适时,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于是,白流苏和范柳原这对现实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奇迹般地牵扯到一起,最后以圆满的婚姻做为结局。
张爱玲的这两部小说女主角都属于柔中带刚,知错就改的类型,她们都有保守传统的大家闺秀样,不过也有思想和果敢的一面,她们就是张爱玲性格的一个小缩影,都不是那种特别渴望新时代追求自由的女性,但当所谓的婚姻生活与自己所想所要的完全背道而驰,甚至还给了她俩满身伤痛时,她们的隐忍也就到头了。以至于当她们意识到自己的婚姻是一种错误时,即使面临着巨大的世俗压力,她们依旧敢于结束这种浮于表面的婚姻关系。这很像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第一段婚姻,对于胡兰成的拈花惹草,张爱玲选择一忍再忍,直到忍无可忍时自己主动结束了这段婚姻。其实张爱玲毕生追求的也就是个稳定和相守以沫,怎料温暖的家庭以及和谐的婚姻都不属于她,最后她选择和大她几十岁的赖雅结婚,大概也是因为赖雅的宠溺让她可以感到温暖,也不需要再像应对第一段感情那样让她心累吧?我想,对于张爱玲来说,实在不能把感情看得太重,因为有时候它们有用,有时候它们也没用!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没看过张爱玲的任何书籍,只知道她很出名,看完这本传记之后,她人生体会和性格特点其实都反映在她写的那些文学作品里,几乎都以悲剧结尾,她的孤高性格也算是因为从小成长经历吧,以至于父母逝去她都不愿去见最后一面,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种冷漠拒人千里之外的人,有时候也太过无情了些!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挺喜欢民国前后以及改革开放前后这两个时期的故事,不管是事业还是家庭婚姻都多了许多忠贞、坚定和认真,少了些浮躁、不安和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