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平常心 净化自我 利益人群
每年农历七月卄九,一年一度的地藏王生曰"派对"在安徽芜湖九华行宫举办,那天广济寺里人头攒动,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消除世间的浮躁,在这里享受"超然",寻求心灵的寄托,广济寺香炉又厚了许多。
在中国信奉佛教的人最多,但误解也多,有些人视佛教为"迷信",不懂佛教难免产生误解,以为佛家谈空说色,遁隐山林带有"色空"观念,和"因果报应"的迷信一说,佛教鼻祖释迦摩尼早就说过"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天地而得也"。他虽是人间圣者,但不是"神",他说我也是人类而一直认为人间最好,因此他舍弃王位,割断山河,毅然出家,把苦乐参半的人间作为悟道场所,不离外境,贴进社会,旨在渗透人生,救护世界。禅宗六祖慧能曾有一偈说:"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萨,恰如求兔角"。
后代禅师把人间佛法的法旨,具体化为"立平常心、净化自己、利益人群"也就成了禅宗们的宗风道骨。其实佛教归隐山林的"入世"。只是他的形式,"入世"才是实质,佛教是属于人间的,它是接地气的。因此曰月星辰,风花雪月和民间风俗也充满佛光禅影,同时颇有文化底蕴。佛教的"超然",沁人心脾,这种"小我"容"大我",是佛道的空灵之美,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好生皆苦”,以涅槃(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
安徽芜湖九华行宫
文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幡然一悟后深有感触地说:不懂佛教就不懂中国文化史,一代大师胡适之先生也说过:忽视佛教,历史就讲不清楚,哲学也讲不清楚,胡先生认为自己不懂佛教,所以没写完巜中国哲学史》,他晚年还抓紧时间补课。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不能没有心灵寄托,信仰文化纠结,浓一点再浓一点佛教信仰也是在繁荣文化。
宗教是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以“善”立本,做“善”人、干“善”事是他的的教义,以洗礼人们的心灵,让“善”扎根人们的灵魂。
去年七月我到俄罗斯旅游,所到之处见到东正教(俄罗斯的国教)教堂都是免费的,信徒们都是虔诚的。
反观我国当下的寺庙(院)承载着的佛教,大多呈“功利型”的,毫无虔诚的“还愿”,“临时抱佛脚”式的求菩萨“保佑”升学、升官、发财在这里重复着上演“活报剧”,寺庙(院)引导人们在此高消费(闻名遐迩的少林寺门票价都不靠谱,带有诱惑和欺诈的功利捐款),寺庙(院)的僧侣们变了味的言行举止,不时地散发着的负能量,沾染着佛教圣地……
佛学的核心应是四个字“智、行、悲、愿”,“智”就是佛的智慧;“行”就是佛的普度众生的行为;“悲”就是慈悲也就是大爱之心;“愿”就是要有普度众生的大愿。舍得下,走得出,舍烦恼走出浮躁是佛的境界,是学佛应懂得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