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不仅有「中二病」,还有「大二病」。
它讲的是啊,大学的莘莘学子们,在经过了充满新鲜感的第一年新生时期后,大二会觉得自己如同拯救世界的超人英雄一般,无所不能。
而我,仿佛也是在那个时候,成为了朋友口中的“鸡血少女”。
我做了什么呢,疯狂投简历面试,过关斩将拿下很牛逼的公司的实习。我还,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初战告捷拿了冠军。不仅如此,还加入一家跨国网页设计公司,名义是打工,实际和正式员工做一样的事情。更在自己喜欢的日语字幕组里,混的如鱼得水,被人家喊着“大大”,“大腿”,飘飘然到已不知天高地厚。
同时做三份兼职,学业成绩all A,还貌似拥有空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大家惊讶并且崇拜地说:“你哪来的精力!你怎么这么棒!”
然而,不出三个月,我第一次认识了「丧」这个恶魔。
「丧」出现在,我将精力消耗得一干二净的时候。
往往是不知不觉地到来,可能上午我还计划好了一周的TO DO LIST,可能前一晚我还精神抖擞地跑了5公里,一旦它到来了……
厨房里堆满了没洗的碗,每天点披萨外卖;
洗衣机里衣服成了小山,不到最后一刻不会按下清洗的按钮;
预约的课和工作,通通推掉;
出门无比艰难,要提前好几天做心理建设;
没日没夜地窝在被子里看小说……
「丧」的持续时间不定,也许三天,也许三十天。
「丧」还是无力逃脱的。
从此之后,每每我感到「丧」的时候,都会清醒地意识到:它来了!而我,无能为力,只能平静地容纳它,等它逐渐离开。
我的又一次「丧」体验,是在我为了旅游资金,一边维持三份兼职,一边为了开设属于自己的日语班,公众号,同时精心策划和男朋友的旅游,并且迎接一年一度的大期末考的时候。一个月内,我完成了所有的这一切,甚至意外收获了满绩点的好成绩。
学心理学的我,当时累到接近eating disorder,离接受心理咨询还差一步之遥,即使内心是满足的。
而「丧」,它来了,在一切繁忙的事务以及愉快的旅行结束后。
最后一次接触「丧」,是二月里忙着应聘的时候。
连轴转了三个月,它又来了。
前几天,它又悄悄走了。
我经常想,如果我能够不拥有「丧」,是不是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每年不是要经历这样几次极度抑郁的状态,我是不是能获得更多的成就,对自己的评估也会更高。
这些,是我可以控制的吗?有一天,我能否避免「丧」的到来?
我找了很久「丧」的原因。
在精力分配上,我天生不适合马拉松,属于短距离冲刺型的选手。每天勤勤恳恳地做一件事对我来说太难了,我会选择,哪怕不吃不喝不睡,也要在短期内全力以赴,快速拿出结果。然而当所有的精力和意志力被消耗得一干二净,又没有下一个努力目标的时候,我的上进心就陷入了沉睡,「丧」,它就来了。
2017年,我的首要目标大概就是,不再经历这种无处逃脱的「丧」。
为了完成它,我需要不让精力和意志力全部被消耗。
运用在面试咨询公司时学到的case框架,可以快速找到解决办法。
总量=补充-消耗。
所以我需要:①学会补充更多精力 ②减少消耗
①如何做到补充精力
-增加总量(运动,充足的睡眠可以增加精力的补充速度)
-快速补充(做可以让自己得到恢复的事情,比如我喜欢阅读,那么阅读就是补充的方式的一种,我还喜欢饮酒,那么享受调酒的过程也是补充方式之一)
②减少消耗
-减少做消耗精力的事项(不去做消耗精力而没有收益的事情,比如,微信回复不重要的人的消息)
-在某一事项里减少消耗(让这件事情变成习惯,比如,刻意早起是消耗意志力,但当它成为习惯的时候,就不再是一种消耗)
首先要接受「丧」,如接受身体的一部分。然后才能温柔地将它包裹起来,不让「丧」任性地,在最不恰当的时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