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农村,有个定期举行商品交易的地方,被称为“集市”,而村里人去买卖东西则被称为“赶集”。所谓“赶集”并不等同于我们去的市场,因为这个集并不是每天固定出现在同一个地方,但确是有固定的规律的,是周期性的,一般两三天就能够逢集。赶集这天,十里八村的小商小贩都会拉着自己的货物早早的来“占领”场地。
峤山镇位于莒县县城东北十五公里处,因境内有莒县著名的峤山,故名为峤山镇。峤山镇驻地牛家庄,每阴历3、8逢大集,进入腊月20后的集市,在当地统称为年集。
现在的年集也被现代文明所挟裹,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民俗的传承逐渐消退,方言土语的叫卖声换成了自动播放的尽量靠近官话的扩音器。
“牛家庄阁子”的古建筑,在乡镇驻地少见的古迹下,是一个乡村剃头匠聚集成市的地方。
剃头匠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客户群都是是微薄收入的老年人,盈利自然谈不上了。年轻人没有再从事这个行当的,也没有愿意接受这个行当提供的简陋服务了。
石碾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石碾不同于石磨,碾子是横躺着的圆柱,磨子是平方的圆块。
或柳枝,或竹篾,过芦苇杆,老篾匠们精心编织的成品一一摆出,他们仍在艰难地守着自己的老手艺。
马扎属于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制品。是一种小型的坐具。腿交叉作为支架,上面绷帆布或麻绳等,可以合拢,便于携带。 “马扎”俗名撑板凳、杌扎,以其工艺独特、外形美观、坚固耐用、携带方便而著称。
香炉,是古代一种鼎炉形器物。现在基本上都是老人家买来供奉祭拜之用。
有香炉自然有香了,有长有短,有粗有细,颜色各异,气味也各不相同。烧香是敬神礼佛的一种仪式,烧香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然后各种拜,表示诚敬。
旱烟农村人抽的是自家产的烟叶,把这种烟叫旱烟。晾晒之后堆放收藏,这个过程也是发酵的过程,年限越长也好,越陈越香。等吃的时候,无需要加工,或切丝或撕裹或揉碎。这也是老年人的独享,用薄点的纸卷着就悠哉悠哉的吃起来。吃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的了旱烟,太呛了。
在农村有很多有手艺的老人自己磨芝麻油,北方农村地区多称为麻油 。炒芝麻绝对是个技术活儿,全程必须不断翻炒,保证每粒芝麻都炒热而不焦。将芝麻一点一点倒进石磨中,一会边上便溢出细细的芝麻浆。
时代在变迁,机器已经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手工,这门老手艺的传承也不知道能到何时。
易经算命是中国五千年流传下来的魁宝文化,是任何人都无可置疑的。农村一些所谓的“算命先生”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至少是大部分农村年长妇女的精神寄托。信则灵,不会有人强迫你去完全信任。
冰糖葫芦,酸甜适口,老少皆宜,它不仅好吃,而且还十分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煞是诱人。吃个冰糖葫芦,满满幸福年的味道。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
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民间花鸟字,又叫龙凤字、多彩花鸟虫鱼组合书法、藏字画、字谜语、飞帛板书、意匠文字。它利用特制的多彩画笔,一气呵成,能快速绘出简洁的物形、螺线等代替文字的笔画,利用字里藏画的结构形式,巧妙地融字、画于一体,表达出吉祥喜庆等多种效果,同时又增强文字的意趣及视觉的吸引力。既有传统国画的干净利落,又有西洋画的鲜艳色彩。飞龙、舞凤、花草、小鸟、蝴蝶、鱼儿相映成趣,令人百看不厌,有“书法家难起笔,画家难润色”之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