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的剂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它主要是指每味中药的成人一日量。(除了特殊情况,一般都是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服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主要以法定衡制作为计量标准,以重量单位作为药物剂量的主要单位。
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自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生产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1k=1000g=1000000mg)。
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1市两(16进位制)=30g;1钱=3克;1分=0.3g;1厘=0.03g。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2、剂型、配伍、用药目的与剂量的关系;
3、年龄、体质、病情、性别、职业、生活习惯与剂量的关系。
4、地区、季节、居住环境与剂量的关系。
二 、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是指中药的应用方法。
1、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因为机体的不同组织对于药物的吸收性能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亦有所差别,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代谢情况也不一样。所以,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数量以及作用强度。有的药物甚至必须以某种特定途径给药,才能发挥作用。
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黏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20世纪30年代后,中药的给药途径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内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
不同的途径给药各有其特点。临床用药时,需要注意病症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择。
2、应用形式;
传统中药的剂型: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糍糕剂、露剂等;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近代又研制出了中药注射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膜剂等剂型。
3、汤剂煎煮法;
煎药用具;
煎药用水;
煎药火候;
4、服药法
服药时间;
服药方法:
学习笔记,分享以上。来源:相关教材。
后记:
在中药治疗患者的案例里,关于剂量与用法的患者病例,笔者所知有限。但还是也有两例。
1、某年,某女A,其小儿身体不适,遂拿了处方去购中药材,买回中药材后,熬好服用,结果,病情没见完全好转。
然后,重新去看医生,医师小D开了处方,A拿回来处方,跟开始那张处方一对比,发现处方里,大部分药材相同,只多了两、三味药材,但相同的那部分中药材,小D医师开的剂量比早先那张处方里的药材用量多。
服药后,病情好转。这就是对病患用药时,剂量轻了的一个案例。
2、笔者家父有言:曾祖看病,用药比较猛。知徒莫过其师,其师有言教导:曾祖早年不宜给人治病。
后来,曾祖谨遵师训,真的到了他五十岁左右,才开始行医。走过了大半生,就懂得珍惜生命了。
这就是以防医者给患者治病时,用药剂量过大,造成毒副作用的一个案例。
3、隔行不隔理,这里讲的是关于农药的一个案例,事件皆为笔者亲眼所见。
早年,在某山区,由于人们的认知有限,有些人,走不出人生的迷茫与黑洞,选择用农药自杀。
有两人自杀,喝农药,抢救不过来了,当天就死了。
还有一位,也不知道是不是喝的剂量不够多?喝的剂量还没有到危害生命的程度?还是抢救及时?反正,喝了农药后,被人送到医院抢救,洗肠后,又救活了。
这应该也算是一个关于用药剂量的案例。
总之,通过以上的三则个例来看,用药的剂量与用法,在用中药给患者治疗中,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性的问题。
简书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