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许多令人惊叹的世界文化遗产。有长城、莫高窟,兵马俑……不过今天我要说的,是西安的大雁塔。
话说这西安,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最繁华的古都。在古代,它的名字叫“长安”。在唐朝永徽三年,也就是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从天竺国取得“真经”归来。他走回故乡长安,为了保存他长途跋涉、排除万难取得的真经,在大慈恩寺内建造了这大雁塔,来保存取得的经书与各式各样珍贵的佛宝。
大雁塔原有五层,后来又加盖到九层,又经多次改建定为七层塔身。它高64.517米,底边边长25.5米,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如果你亲临塔下,你就会发现,这塔竟然是个斜塔,还向一边倒了一米多长!因为高,大雁塔年久失修,地基下沉,所以才会出现倾倒的现象。现在,我国的专家已经开始进行抢修,相信大雁塔很快就会回正了。
“雁塔诗会”,大家听说过吗?千百年来,许许多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登临大雁塔,留下了诸多诗作。如唐高宗李治的:“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唐代诗人岑参的:“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这座大雁塔,是我们华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夕阳下,凝望它——金色的塔身,熠熠生辉,火红的霞光,更为这古老的文明镀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西安钟鼓楼
“咚——咚,咚……”一阵响亮的鼓声,将我们带入历史的漫漫长河中。
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古城。在西安,最具特色的,无疑是钟鼓楼。
西安城内,钟、鼓两楼遥相辉映,故有“姊妹楼”和“文武楼”之称。唐代诗人李咸有诗云:“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即是对两楼的精恰写照。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筑形式。自地面至宝顶通高36米,面积1377.64平方米,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工程如此浩大。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
而让人最为之惊叹的,还是鼓楼。鼓楼比钟楼早建4年,楼基面积比钟楼大738.55平方米。鼓楼的二层,放置着一排大鼓,整整齐齐,让人驻足跟前,油然而生敬畏之情。当一排鼓被一齐敲击,清脆的声响在天地间回荡,不管是鼓旁的人们,还是楼底的人们,就连小吃街那一头的人们都能清晰听到。
大鼓的左侧,是一排小鼓,上面标着二十四节气与时间。这一排小鼓响声不算雄浑,而是音质清亮。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画——英姿飒爽的鼓手,手握鼓槌,依次用力敲击鼓面。“咚,咚,咚咚咚……”一声接着一声,响彻亘古。
西安的钟鼓楼,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无尽的智慧与惊人的创造力,也为我们五千多年的历史书页上,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故宫
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联合国教科文卫将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一起列为“世界五大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这些建筑古朴壮观,气魄雄伟,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庄严、和谐的立体效果,都令我们现代人叹服。
故宫最吸引人、规模最威严的要数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这三个大殿都建在8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从远处望去,活似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故宫最富丽堂皇的建筑,是专门供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长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
那你知道中和殿、保和殿又是干什么的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则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故宫,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象征,是500余年前我国最为卓越的建筑成就。
长城
说到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它可是我们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城吧。
长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长城从刚刚建完后,就一直拥有着“万里长城”的称号。其实长城经过中国历朝历代的加工和修建,它的长度已经远远不止一万里了,经过统计,现总长早已达到了21196.18千米了,你们觉得它是不是非常的长?
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当时的诸侯为了抵御别国的进攻,纷纷在自己的国土中修建起城墙,这就是长城的雏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始皇为了保护边境的安全,便派大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攻取河南,随后就将以前诸侯们修建的城墙连在了一块儿,又加上了烽火台、关城等防御建筑,在北方修建起了万里长城。
这时候,你们可能会要问了,当时古代没有大型的修建机器,古人是怎么建起那么宏伟的工程呢?别着急,让我来告诉你。当时修建长城的人们就地取材:在高原、平原的险阻之处建长城时,用了砖石、碎石和湿土一层层叠在了一块儿;而在沙漠中,他们则是把红柳枝条、芦苇和沙石织在了一块儿,然后叠起了长城。怎么样,古人是不是十分有智慧呀?
长城并不只是简单的防御敌人的城墙,它更是中华民族毅力、智慧和勇气的体现。“不到长城非好汉”,相信每一个来到长城的人心里都充满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愿我们心中的万里长城永远屹立不倒!
齐长城
说到长城,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秦始皇建造的万里长城。但是我今天要讲的并不是秦长城,而是齐长城。
齐长城建造于东周早期,公元前两千多年,从泰沂山脉经过山东淄博到达青岛。乾隆年间的《博山县志》就曾记载到:“自峨岭之脊,东逾秋谷,接荆山,迤逦岳阳山以东……”
这座长城,奇高无比,蜿蜒绵亘千余里,远远望去,它就像一条长龙,飞腾在天。它的作用除了军事防御以外,还有区分国家界线的作用。齐长城的建造就是为了区分齐、鲁、莒、晋四个国家。整座长城都是因山势而建,就地取材,省工省料。那么建造长城用了哪种方法呢?想必大家都有这个疑问吧,那就让我来解答一下。齐长城的修筑多用于插石法,即把石头磨平,塞到每两块石头间的缝隙里,从而就地垒起长城,就像搭积木一样。
关于齐长城的故事有很多,《孟姜女哭长城》中的长城指的就是齐长城。《狼牙山五壮士》中的齐长城无论受到日军多么猛烈的炮火攻击,它也没有坍塌。在那场战斗中,齐长城仿佛一道屏障,给了日军很大的阻碍。齐长城彰显出我们中华民族保家卫国、顽强抗争的伟大精神。
齐长城,在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真是当之无愧!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南侧,它和云冈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列为中国四大石窟。
一进入景区,“龙门”两个大字展现在眼前。龙门石窟有石刻佛像十一万余座。到达石窟里面,可以看到一些小型但雕刻精美的石窟,但是有一些却被盗猎分子给破坏了。再往里面走,映入眼帘的是“宾阳三洞”。三尊巨大的佛像端正坐在洞内,他们衣裙飘飘,看起来那么慈祥、端庄,像是在迎接四方宾朋的到来。
走到了万佛洞,就到了一个佛像的世界,高的佛像有7、8米高,而最小的佛像却只有2厘米高!这些佛像形态各异,有的端坐沉思,有的神态威严。洞里面一共有一万五千多个佛像呢,看都看不完。真不知道在技术落后的古代,能工巧匠们是怎样在这峭壁上造就如此不平凡的奇迹。这一座座,一排排的佛像,像是在无言地诉说着这段传奇的历史故事。
来到奉先寺,这里有龙门石窟最大的一尊佛,登上石阶,就可以看清这尊佛的真容,大佛名叫卢舍,它是龙门石窟近十一万造像中体型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它通高17.14米,光耳垂就有1.9米呢!它的西边站立着各种佛像,有天王、阿难、力士等。
看到这尊大佛,我们的心中不免出现这样一组情景:一位位石匠爬上峭壁,由于大佛头部太高,所以经常有石匠师坠下山崖……终于,在唐高宗上元二年除夕之前雕刻完工。所以说,这些佛像是无数劳动人民用血汗凝结成的。
龙门石窟,古人石刻技艺与智慧的结晶!
天坛
天坛,大家都听说过吧,现存于北京,名气响当当。据说,问十个外国人,至少有六个知道它的。今天,就请你跟着我一起了解了解它吧!
天坛公园占地面积大约有273万平方米,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大概是1420年)。现在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国家5A景区”,且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有不少的景点,在此我不一一讲述了,我就重点来讲天坛的圜丘坛以及祈年殿。
圜丘坛是三层的露天圆坛。两道外方里圆的围墙,寓意着天圆地方。由于圜丘坛是祭天坛,所以巧妙运用了数学。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
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有两个,一是根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皇帝的至高地位。二是在我国古代把单数看作阳数,把双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则被视为"极阳数",是最吉祥的数字。
坛中心的圆形石板,被称“天心石”,站在上面高喊,或发出敲击声,就从四面八方传来悦耳的回音,声音听起来很大,似乎一呼百应,使人的整个心灵都沉浸在声响幻境中。这就是著名景点“回音壁”。
接下来,向大家介绍祈年殿。大殿面积约460平方米,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圆形大殿。整个祈年殿未用一根钉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座建筑物。它按照“敬天礼神”思想设计,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种设计依循了“天蓝地黄”的中国传统。
祈年殿西边有片柏树林,柏树林西侧有一片北京城最大的丁香林,占地6300平方米。林中一共有丁香240丛。看了这些数据,你是否很惊讶?别以为天坛只有丁香出名,其实还有菊花呢!天坛菊花以品种多与养护水平高而闻名遐迩,著名的有“瑞雪祈年”、“丹陛金狮”等。
曾有外宾游天坛后感叹:“北京要建成纽约,只要100年,而纽约要变成北京,1000年都建不成!”的确,古人之智慧无一不令现在的我们折服!
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占地面积近三百亩,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其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那杜甫草堂是为何而建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下这草堂的历史。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了成都。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到了公元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告别成都。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后来的几个朝代中,草堂又经历大大小小许多次修整,这里我们就不一一提及了。
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成都杜甫草堂因诗而名扬天下,借诗而后世流芳。
那杜甫草堂有哪些标志性建筑呢?
正门,是杜甫草堂建筑群的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为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提,门的两侧还悬挂有一幅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甫的《怀锦水居止二首》。
大廨(xiè),杜甫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廨(xiè),即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不得重用,每次就任的官职都太小。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考虑到杜甫曾经做官,应有办公场所,所以就将一间小屋命名为大廨,“大廨”是后人良好愿景的寄托。
在大廨中,大家一眼可以看到的,便是杜甫铜像。杜甫呈跪姿,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似乎内心深处正在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铜像表现出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少陵碑亭,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也是果亲王允礼所书。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杜甫草堂为少陵草堂。碑亭背靠荷花池,被生机盎然的花草竹木所环抱、掩映。
其实草堂还有万佛楼、梅园、工部祠等建筑,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杜甫的这首诗就是在草堂写的。“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它的北面。在无人来访的草堂,百花潭与杜甫相伴。“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杜甫用“沧浪”这个典故,隐含了自己随遇而安之意。
有机会大家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寻访诗圣的足迹,感悟诗圣的情怀。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区的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布达拉宫最初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的,后来经过多次重建,才有了现在的模样。你可能会觉得很眼熟,没错,在50元纸币的背面印的正是布达拉宫。
宫堡依山而建,建筑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主楼有13层,高115米。当你从山下抬头往上看,都看不到它的顶。你只有离它几十米时,才能看清它的全貌。当你走在“之”字形的楼梯上时,就会莫名闻到一股奶香味,而这奶香味不是因为有人在卖牛奶,更不是因为有游客把牛奶洒在了地上,而是在建造两侧的墙壁时,人们把牛奶和石灰混在一起,刷在墙上,从而延长墙体的寿命。
布达拉宫不仅建筑宏伟,它还是汉藏艺术交流融合的结晶,是宗教艺术的宝库。
布达拉宫内部绘有大量的壁画,构成了一座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先后参加壁画绘制的有近二百人,先后用去了十余年。壁画的题材有西藏佛教发展的历史,有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也有大量的佛像。一幅幅壁画琳琅满目,使游客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布达拉宫内共有8位达赖喇嘛的灵塔,塔内用各种名贵藏药保存着他们的法体。灵塔是布达拉宫内最辉煌、信徒朝拜最多的地方。其中五世达赖的灵塔最大,塔身约有五层楼高,全用金箔包裹,嵌满了各种珠宝玉石,可谓价值连城。其他几座灵塔,虽没有它高,但也同样镶嵌了大量黄金与珠宝,也是价值不菲。
此外,宫中的房屋多达上千间,这么说吧,如果你想把这些房间全部逛完,需要连续逛六七天,才能勉强逛完。
布达拉宫是中国首批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被誉为“世界屋脊明珠”,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古老而神秘的布达拉宫,是西藏历史的博物馆,是中国藏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