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相,我不算是美女型,倒算得上喜庆;论性格,我算是开朗型的,跟谁都能聊得来。多亏这种不出众的长相和逗逼性格,使我亲和力倍增,很多人都喜欢和我聊天。
可是,太有亲和力也不好,容易耽误正事。在华大当助教时,很多学生都喜欢找我补课。刚开始我还正经八经地讲题,讲着讲着就被学生带偏了。他们一会儿吐槽下教授出卷子难,一会儿吐槽下班里谁和谁谈恋爱,谁和谁分手。
我本可以阻止,但我却选择听他们吐槽。因为他们讲得真的太有趣了,而且每次八卦信息量太大,导致该辅导的课都要拖很晚才搞定。不过学生们倒不在意,他们反而喜欢这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吐槽型补课方式。
给学生们补课时,我经常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可实际上没有几个学生愿意动脑子,一问三不知,就想听现成的。他们最爱问的问题就是:“Could you explain more?”(你能多解释一下吗?)没办法,为了让他们跟得上节奏,我只好耐心地多解释些细节。
自然而然,我变得特别“注重细节”。尤其是写paper时,我总能把一句很简单的话编成七八句的长段落。一两页就能说明白的故事,我愣能码出十来页。那时候就觉得paper越长,内容越丰富越好。
巧的是,在College和华大,大部分英语老师就偏爱我这种长篇大论的写作风格。我都已经编出这么多废话了,有的老师还嫌不够详细,解释得不够清楚,经常在段落里用红笔圈出几个点,旁边写个大大的“Why? Explain More.”或者“Need more info”。
哎呦我去,还要更多信息?我还能怎么解释啊?你们就不能动动脑子自己悟么?要是全都写明白了,整个故事就缺少神秘感了,看着开头就能想到结尾的文章多没劲啊!
没辙,为了满足老师的要求,也是为了拿高分,我只好绞尽脑汁儿地继续补充更多废话。比如在文章里介绍摊鸡蛋饼,光列出烹饪步骤是不行滴,还要加点儿戏,像是编个鸡蛋和面粉从相遇到结合成蛋饼的浪漫爱情故事,外加鸡蛋和面粉的各种此起彼伏的心理活动。明明一个普通的摊鸡蛋饼,非要逼我整个剧本。
我那时就好奇外国人怎么喜欢在文章里添油加醋呢?读着这么长的文章不嫌累么?我自己写的文章,有时候读着都头晕。
工作后,我才知道原来只有英语老师喜欢这种“重细节”的文章,其他人都很讨厌看长篇大论。
刚上班的时候,上司让我做个社媒营销策划。为了突显我的创意和文案功底,一铆劲儿做了30页的PPT,外带写了20页的文案。看着这么精彩的内容,这么详细的解释,我不禁脑补老板看到后大吃一惊的表情。
作报告的时候,老板看到我的策划的确是“大吃一惊”。我兴高采烈地开始介绍策划内容,讲前几页的时候,老板还配合听一听,可没过多久,老板开始不耐烦了,当着大家的面直接问我:“你说了这么多,重点是什么?策划方案是什么?能不能讲得简单点儿?”
我瞬间被吓傻了。打死我都没想到老板会来这一出儿啊?我当时只觉得无地自容,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深吸了一口气,尽量面带微笑淡定地把演讲稿跳到最后几页,尽最大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策划的核心和方案讲清楚。
开完会,老板把我单独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跟我说:“Chai,看到你写的这些内容,我可以看出你的用心和努力。可是,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去读这些内容,你解释得太详细,我反而搞不清楚重点。希望你以后再作报告的时候尽量写得简洁易懂。如果我有不明白的地方,自然会给你解释的机会。”
以前上学时觉得把文章写得越详细越好,生怕英语老师读不明白。现在倒好,老板一下子要我把几十页的文章缩成一两页,我还真有点儿犯愁。费了半天劲儿才编出这么多,却要我删除90%的内容,我真的下不了手啊。
有了上次的教训后,我可不想再这么费力不讨好。我一改以前的文案风格,尽量把文案写得简单明了:
— 每个段落不超过4句话
— 插入相关图片缓解眼疲劳
— 列举要点
— 把重点词和句子加粗加黑
改版后的文案再亮到上司面前,他无话可说。不到两分钟,上司看完就说:“写得很简练,我很喜欢。以后就照这个版本写报告就好。”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文章篇幅我也尽量保持适中。太长,读者没耐心;太短,读者嫌没内容。所以,我每篇文章控制在3000字左右,这样读起来刚觉得累的时候就结束了。。。
在职场上,外国人说话也讲究重点。他们不会像国内那样谈个生意还要先吃顿饭唠唠家常,谈谈感情,兜了一大圈,卖了一堆官司才讲正事儿。
外国人觉得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不愿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讲废话上,而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最重要的信息,凡事都是要利益最大化。
因此,开会作报告时,我再也不说那么多废话做铺垫了,而是直接讲重点,亮结果,再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尽量在5分钟左右就讲完。
另外,当外国人拒绝你的请求时,也从来不兜圈子。他们拒绝得很干脆,让你彻底断了希望。
而中国人大多比较含蓄,比较在意别人的面子和感受。遇到不想做的事儿,一般不会直接拒绝,而是找个理由委婉拒绝,比如说一句:“我考虑一下再说。”言外之意就是“我不感兴趣”。
如果跟外国人来一句“我考虑一下再说”,人家老外悟不出这是拒绝的意思。他们会傻傻地等你考虑,回头再问你考虑得怎么样。这就很让我尴尬,到头来还要再找理由拒绝,太费劲。
后来,我也学着他们外国人爽快地说“不”。每次直接拒绝的时候,心里感到特别轻松。人家问你的时候本来就做好了被拒的准备,所以听到“No”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很多外国上司认为不懂得说“No”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靠不住的人。
新来的中国实习生最怕得罪人,对上司和前辈的要求都尽量满足。为了突出自己的工作能力,上班时表现特别积极,啥活都接,从来不敢说“No”。可最后却弄得自己身心疲惫,工作质量不保,甚至还耽误工作,到头来被上司骂,真的是有苦说不出。
其实,我觉着没必要让自己活得那么累。属于自己的工作范畴,就积极配合,努力把任务完成好。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职责,或者工作难度远远超出你的能力,你可以找出合理理由拒绝。外国上司一般不会因为你的合理拒绝而恼怒,反而觉得你是个可信靠谱的人。
外国人说话直不仅仅局限于工作场合,生活中也是直来直去。我有个朋友(女)和一个美国人(男)Dating。我那个朋友挺喜欢那个美国人的,就找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问他能不能确定恋爱关系。那个老外听了后想都没想就来一句:“No, you are not my type.”(不行,你不是俺喜欢的类型。)
过后,她使劲跟我吐槽:“一般都是男的主动表白,我们女的拒绝。就算我们拒绝,也至少给他发个好人卡吧。这倒好,我一如花似玉的妹子跟他一个大老爷们表白。人家秒拒,连好人卡都得不到。以后我再也不跟老外搞对象了。”
外国人大脑真的一根筋儿。不管是情侣、家人、亲属、朋友、闺蜜、还是工作关系,只要自己不喜欢的,不愿意的,就直接拒绝,甚至都没有任何理由。
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好处,很多外国人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别人身上,也不愿意给自己没事儿找事。说白了,就算有时间有能力帮忙,他们宁愿自己闲着蛋疼也不愿意做亏本买卖。
就像美剧“少年谢尔顿”里的姥姥让孙子孙女帮忙一起处理家具,孙女孙子第一句先问:“How much will you pay us?”(你要付给我多少钱?)爸爸让小谢尔顿给大哥补数学,小谢尔顿提出的条件如果大哥数学考好了,就要爸爸给买一辆新的小火车玩具。
很多中国人就觉得老外太没有人情味,太自私,不懂得付出。
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外国人一直都信奉独立自主,凡事儿能靠自己就靠自己。房子,自己盖;装修,自己设计自己装;修车,能自己修就自己修,能自己洗就自己洗;缺钱,第一件事儿不是去找亲戚借而是靠自己想办法挣;上大学,靠自己打工或贷款交学费而不是伸手找父母要钱。
另外,美国人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无情。那些看似多管闲事儿和受累不讨好的事儿,他们做的也不少。比如:他们会义务给无家可归的人送饭;看到有人身体不适,会主动上前帮忙;车子抛锚了,有人会主动停下来帮忙修理。
所以人都是多面的,自私和无私也是相对的。很多时候,老外说“No”,并不单单是自私,而是因为他们觉得你自己明明有能力解决却依靠别人,这样懒惰的人很讨厌。
在国外生活久了,我也受他们的影响变得更独立,更自我。能自己做的事情就靠自己,哪怕花钱请人解决也不求熟人帮忙。不愿意或者办不到的事情,我也会大胆地说“No”。不过我拒绝的时候还是会尽量估计对方的感受,让人家好接受些。
人情这样的事,无论谁欠谁,心里都不舒服,还是互不相欠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