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个无可替代的童年,那你记忆中的童年是什么样子呢?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后,记忆中的童年,是一大群人围在别人家的窗外看黑白电视里的人物在跳动,没看懂,却跟着人家嘻嘻哈哈;一堆淘气的孩子在上学的路上偷吃别人家的桑葚,吃得牙齿黑黑的;天没亮,就起床,走很远的山路去上学,路过坟墓,不敢喘粗气。
我以为这就是最苦的童年了,没有网络,没有电灯,没有手机,只有爸爸和妈妈汗流浃背在地里干活的身影,和自己望着远方发呆,却不知道远方有多远的困惑。
可是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让我意识到,还有比这更苦的童年,物质和精神都痛苦不堪的童年。
书中的主人公孙光林,他的童年是黯淡无光的,周围都是冷漠的孤独的困顿的人。正如开头所说“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
他在6岁的时候被父母送给王立强,离开南门,去往孙荡。他们给予了他家庭的呵护,在那里他有了新的朋友,新的人生。
五年后王立强死了,养母李秀英走了,孙光林独自一人又回到南门。他的父亲厌恶他,哥哥打他。在自己的家里,却显得格格不入。
孙光林像一个旁观者,平静地注视着身边的人,卑微懦弱的祖父孙有元,暴戾无耻的父亲孙广才,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母亲,身强体壮的养父王立强,体弱多病的养母李秀英……这些卑微的小人物,塑造了一个随命运摆布的自己。
主人公既是孤独的也是卑微的,在家里他得不到关爱,在学校同学也不会正眼看他,没有亲人朋友,他是被这个世界抛弃的,是多余的。
余华以冷峻的语言,从一个儿童的视角看到底层人物的命运,看到了当时人类生存状况的恶劣。
人们和命运抗争,在生活中自相残杀,在悲惨的现实面前呼喊,可是这呼喊,太微弱太微弱,最后飘散在蒙蒙细雨中,轻如鸿毛。没人听得到,也没人看得到。没人管他们的死活,除了自生自灭。或许人生就是悲剧一场,出生是悲剧,连死亡也是。
但是,不管遭遇什么,路还是要走下去的。我们无法掌控周遭的一切,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哪怕这个世界没那么美好,我们也要含泪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