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兰
我读《妈妈是什么》,花费六个小时。不是作者写得晦涩难懂,而是她用哲学的眼光看待“妈妈”这个身份,以自己与三个孩子的互动情境引出“妈妈”的定义,我需要慢慢回味与对接当下自己为人母的生活。
作者的本名是韩谨,毕业于中国社科院哲学系,有过八年记者生涯,育有一儿两女后,很用心做妈妈,能细心观察和关注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合理规划,也提到部分纠结和困境。作者身体力行,把自己做了19年的妈妈生涯化成文字。我被她细腻、智慧、哲学思考的文字吸引、感染。
我不禁问自己:我该如何审视“妈妈”这个角色?
我曾经也给孩子写过一本书,写的是他儿子出生至三岁半的成长档案,随性而写,兴致而动。没有作者这般优美灵动的语言,也没有从生活中汲取哲学的内涵,框架只是以时间为序,缺少立体感和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大概是自己的感受力不太敏感,对生活的挖掘和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不够所致吧!今后,我要在阅读量方面大大增长!
妈妈是什么呢?在作者看来,妈妈是大地,承载儿女所有的喜怒哀乐;妈妈是太阳,无论孩子经历着什么,都能温暖孩子,给孩子光明;妈妈是水,不管孩子处在哪个阶段,都能浸润孩子内心,和谐一切;妈妈是风,只要把孩子带到适合孩子生长的土壤,用柔软、和煦的方式,理解、尊重、欣赏、信任孩子,随时跟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孩子会自带光芒,各方面进步神速!
那么,我如何审视自己作为“妈妈”这个角色,成为孩子最可靠的推动者呢?
1.我的手是推动世界摇篮的手,我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伸过去,给孩子助力。
2.我的肚子是世界上最大的肚子,我可以做到包容孩子的缺点,无条件养育儿子。
3.我的心是大地,不仅滋养家庭,还坚忍承担一切,我有足够的能量可以负载儿子的喜怒哀乐,助推他们快乐远航。
4.我的灵魂源泉是爱,这份爱发生在当下,而发射至未来。这种爱不是监控、警告、制止,而是观察、追随、鼓励,不是削弱儿子的勇气,而是建设、巩固、完善。我会尊重和理解儿子所发生的一切,欣赏和信任孩子所做的一切。
5.我的行为似水,从过去奔腾到未来,随机应变,善于沟通,长于传承。我可以保持亲和力和吸引力,以儿子能接受的方式,给他时间和空间(自然、人文和人际这三个层面),耐心倾听他的想法,肯定他独特的——哪怕是在我看起来很荒唐的行动,然后收藏孩子成长的履历,感恩生命和生活的馈赠,我希望当儿子成年时,我还能这一本书给他。
6.我的思想如风,是一场场和万物的遇见。我不舍昼夜爱着孩子转,支持、推动和不停歇。我能感受孩子所需,去接纳和观察孩子。在孩子0—3岁时期,我像春风,轻柔的抚摸、亲吻;4—6岁孩子时,我像夏风,始终保持着热情,跑跳着,玩闹着,高飞,低掠,回旋逗趣,尽量带孩子融入到大自然中,和他们一起听和看大自然一切的存在物;孩子7—12岁时,我像秋风,不再像春风一样旖旎,亲个不够,抱个不够,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走向不同程度的心智成熟,此时,我会扎扎实实地读书,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认知,拓展自己的眼界,汇流很多很多方面的力量,丰富自己的力量体系;当儿子长大,从13岁到18岁,我是冬风,可以把母性的过于柔和、关爱、琐碎的爱“藏”起来;当儿子成年之后,我也能成为孩子一生精神上的援军。
总之,手和脚之间是个庞大的世界,只要我愿意,积极主动去承担,“妈妈”这个角色可以如大地般滋养孩子,如太阳般照亮孩子心头的阴霾,如水般激发他的潜能,如风般引领和陪伴儿子一生的成长。
2020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