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大师:怎样从波动中获利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绝对理性人”,每个人都是有认知偏差和情绪的。我们在考虑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要把人们情绪的因素带入进去,然后,自己从上帝视角去观察和推演情绪可能导致的事情发展的方向。
同时,要提防外部变量干扰,确定它不会破坏你的计划。要做到万无一失,还必须在进行立体布局,规避可能的风险。
创始人思维:怎样启动一个创业项目
创业者要考虑的问题纷繁复杂,听完这节课也很有共鸣。老师把它总结成为三条,每一条都很有收获。在定方向,用饱和测试来进行快速验证,且考虑到能耗这一个关键点,从底层上就给了我们能否做成项目的思考切入点,非常巧妙。
在整合资源的维度上是找到关键要素,以小博大,牵动其他资源,向自己靠拢。最后,在建组织方面,没有哪一个人是完美的,当遇到自己能力不擅长的事情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找到合适的人来补短板。
这里给到的解决方案是:给自己“洗脑”,重新定义,把它转换成为自己擅长的领域,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样一来,思路顿时豁然开朗。
运营者思维:怎样在老市场找到新打法
之前有听过阿那亚创始人马寅的演讲,当时就被深深的震撼到。在那一次演讲当中,马寅重点强调了以人为中心,把普通的物业管理变成服务人,里面有很多很棒的案例,听着让我们这种受到普通服务的住户就羡慕不已。
它本质上是打造了一个物以类聚的社群文化,像是一个乌托邦,把本来已经淡漠的人情又重新凝聚起来,住在那里,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事情。不知道未来的房地产发展是不是也会向这个方向去迁移,真的特别期待。
这次的课程又让我重温了那一段马寅的演讲。我一直都很好奇,文化、情怀如何与商业相结合,显然阿利那亚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除了以人为中心,还谈到了要以买手逻辑来设计社区,用以筛选同类。同时,用开放性来换取创造力共建社区。就让我想起很多地方政府所主导的文化创意项目,最终不伦不类,不能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主要就是因为过多的干预,牺牲了设计者的原有理念,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在老市场里面找到新打法,还是依然要以人为中心,改变原有的思维,找到突破点,深度极致的用心研究,才有机会。
跨界者思维:怎样让老公司找到新方向
一直这几年,潮玩和盲盒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我也是刚刚了解到这个领域,作为门外汉还是觉得特别新鲜的。
这节课里,老师有提到怎么样把文化和商业结合起来,其实就是要找到人们不变的本质需求。尤其对一个小众的行业,实体门店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深度挖掘出小众人群的需求,也有也大有价值。让人惊艳的就是泡泡玛特自己搭建了平台,用S2B2C的模式来整合整个行业,利于不败之地。
我的碎碎念
作为一个自由职业培训师,会存在“时间是稀缺资源”的问题。通常增加收入的解决方案是增加工作时长,但这也会有天花板。
我能想到的三条路径是:1,增加单位时间的回报。通过不断打造个人品牌和影响力,为客户赋能,为个人增值。2,把一份时间卖多份出去。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一次投入,制作可控复制的产品,产生复利(睡后收入)。3,寻找更稀缺的产品,打造稀缺的能力,找到更刚需的对象,更高效率的利用时间,单位时间产生更多回报。
在创始人定方向的时候,考虑“能耗”高低,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从最基础逻辑给了一个参考方向。能耗好,即便付出很多努力,效果也不好;能耗低,四两拨千斤。
整合资源的时候,要学会“持牛耳”,找到关键要素去撬动,这是很聪明的做法。80%的收入来自20%的客户。重新盘点自己的业务模式,梳理出关键要素,集中火力去攻。
每个人都有能力局限,面对不得不做的事情,采用“自我洗脑”,改变思维,把不擅长的定义为擅长,确实是“脑洞大开”,可以尝试调整心态,把不擅长的营销运营当作擅长的产品设计来操作,抵消排斥情绪。
在运营的过程,从关注事转换为关注人,把更多精力放到人的服务上,这是我接下来要重点突破的,指定计划,安排多与人沟通交流,走心、深度的探访;把学员看作服务对象。这里的人,包括客户,潜在客户,过往客户,合作方等,多投精力,确保人的魅力和性质被放大,产生撬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