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心理系的学长聊天,我说自己做一件事情时,常常会把它分为合乎本心和掺有私欲两种情况。比如读诗词的时候,读到“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时,我会自然的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而捕捉到美,有一种自然的愉悦。读到“一蓑烟雨任平生”时,我会想到或许写作时会用到这句词,或许和朋友吹嘘时会用到,但是我离苏轼的境界相差甚远所以很难被直接触动。于是,我在努力追寻一些能够触动我本心的东西,但是好像很难很难,而目前能触动我本心的东西也并没有很多很多。
学长说,可是你对“山抹微云”的审美也非与生俱来,可能与你学过画画或是看过某些画作或是见过某些风景都有可能。
我想了想,可能儿时学过国画,看过一些画展,也经常跟着爸爸去爬山,这些之前做过的事情,不经意间影响了自己,使得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让我觉得“山抹微云”给我带来了本心的愉悦。而“一蓑烟雨任平生”没有给我带来本心愉悦的原因不在于这首词或是苏轼的境界太高,而是自己缺少一些经历缺少一些审美的培养。
因此我私以为,本心也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心的审美,或许是我们经历的很多小事,甚至是很多之前觉得不合乎本心而为了某种私欲的事情,慢慢的累积培育出来的。
所以,或许我们尽可能的丰富充盈自己,就能去捕捉到越多的合乎本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