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临床一线勤恳拼命了十年的护士,我自认为遇上了最好的时代,因为而立之年的自己还可以为梦想做些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像个咸鱼。
是的,你猜的没错,我跳出了体制,跳出了日复一日的“三班倒”与“SOP”,在2017年的阳春三月,跻身一家新公司成为了新媒体编辑。
护士的圈子很小,风吹草动总能掀起暗潮汹涌。在我入职半年的试用期内,认识的不认识的同行同事,竟然纷纷邀请我给她们解决人生困惑。而她们的困惑也恰恰是我决定转行前的困惑——“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为什么总有人轻松转行、斜杠加身呢?”
当时我尽心竭力地用自己的成长故事,企图启发咨询者的自我探索之旅。然而当我看完古典老师的《跃迁》,我突然发现自己当初没法解释清楚的那些经验,竟然被作者用几个词语就概括了,犀利,并且醍醐灌顶。
我不是护士行业里的佼佼者,也并非一蹴而就成为了高手,但是,我仍然可以用这本书中的四个学习模式,来解释我为什么可以打破僵局,实现自我价值的救赎。希望你看完后,也可以饶有兴趣地读一读这本可以打通你任督二脉的“新时代成长法则”,实现你职业生涯的跃迁。
一、联机式学习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都信奉“勤能补拙”、“一万小时定律”等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炉火纯青的学习方法。
然而,古典老师在这本书的第一个章节就撼动了这种思维模式,他认为高手之所以可以跻身20%的少数,甚至冲进1%的极少数行列,勤奋仅仅是个初级条件,仅仅只能在你甩开60%的人的那个阶段助你一臂之力,但是你若是想再前进一步,勤奋可能帮不了你更多,或者说那种“埋头苦干”式的勤奋就没什么作用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聪明”的勤奋呢?我们需要寻找能让自己迅速成长的“暗箱”。听上去,“暗箱”并不像一个高明坦荡的词汇,带着一些潜规则的意味。然而,在当今社会,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如果你固守“勤能补拙”的思维,那么你会输得不明不白,因为那些掌握了“暗箱”窍门的人们会像《三体》里面的高级生命体那样,对不懂如何“聪明地勤奋”的低级生命体,实行降维打击。
是的,我辞职转行后,面对过来咨询突破局限的护士同事们,都会反复强调一下自己并不是花费了多么大的努力,而是想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我根本不需要把每件事情都记住,我需要的能力应该是当我不清楚一件事情的时候,该用哪种搜索方法最快最好地把解决方案从互联网当中“拎”出来。
一旦想明白这一点,大脑就像一台内存极小的电子书阅读器,突然连扩展内存卡都不用了,直接连上网络,用流量就可以随时阅读,几乎不占用内存。我有一种大脑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互联网就是我的第二个超级大脑,而我的大脑,只需要负责思考如何提出好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快地找到最佳答案。
想通这一点,为一个职业和梦想不匹配的小护士,添加了一个超乎想象的推进器。
二、提问式学习
以前我们学习知识,先学习课本知识,再去完成课后习题,这是一种撒网捕鱼式的学习方法。辛苦费力还有可能一场空。我在工作之前的学习都是如此这般,偶尔一次收获颇丰就会窃喜,大部分都是茫然无所得的状态,因为我并不知道学习这些对我来说究竟有什么帮助。
这里又要强推古典老师总结的提问式学习,这又是一种逆向思维带来的巨大改变。我起初是发现在准备职称考试的时候,先去做习题,然后把错的差不多的题目总结出来,再去从书本里找详解,这样的方法让我非常快的就复习完了厚达几百页的护理讲义,并且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以至于初级职称考完后五年再去考中级职称,竟然“裸考”通过。
我现在回顾一下当时的学习方法,实际上就是把一个一个分散而毫无关联的知识点,用有规律的问题串联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块又一块的知识晶体。知识晶体是一种已经经过思考得来的整体认知,并非是单个的数字或定义的强行记忆。
有这样的经验之后,我就针对自己的知识库进行了整理,不再去关注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而是去为难自己,提出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的问题。例如:如何让自己更游刃有余地完成夜班的工作?夜班的工作流程还可以如何优化?优化了流程之后还需不需要专业知识进行补充?不断地提问让我有针对性地学习新知,就像是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个游戏程序,提问式学习让整个学习的过程变得趣味盎然。
前面提出的“暗箱”——联机式学习,其实只有在好的提问面前,才能发挥它巨大的能量。而古典老师在书中对这种提问式学习,做出了详尽的方法论,这就是接下来的学习模式。
三、输出式学习
古典老师提到了一个“IPO”理论,输入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最后输出产品。输出产品这个过程,我把它总结为“输出式学习”。
刚才我们说了要提出好的问题,然后用联机式学习法去搜集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大多数人进行到这一步可能就结束了。其实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一步,那就是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梳理出来,形成一个产品,可以给同样遇到这个问题的别人以解决思路。
也就是“以教为学、教学相长”的另一个解释吧!输出式学习不仅仅是锻炼你的总结能力,更能让你从一个学习者变身为授业者,在这个过程中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能形成有你个人特色的教学案例。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并不是专家,输出的东西会不会没有人能够接受,应该要把自己各方面都打造得很完美才可以去输出产品,或者说“术业有专攻”,应该让自己在某个方面成为顶尖。但是高手却不是这样做的,他们会想办法把自己各方面都提升到一个平均水平,比如每个方面都只有80分,但是速度上已经超越了追求完美的人,经过几次迭代更新,复利开始在产品上像滚雪球一般呈现出来,很快这个起初并不起眼的小产品突然爆发出横扫千军之势,让那些还在“完美”中作困兽之斗的人们望尘莫及。
四、定位式学习
“位置”,往往描述了“选择重于努力”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尤其在当下这个时代,选择自己的站位真的有决定性作用。能不能与高手站在一个梯队里面,直接决定你有没有可能从第三梯队跃迁到第一梯队,甚至能够决定你的努力到底有没有意义!
那么何谓定位式学习?如何定位?古典老师的观点是尽可能去选择社会中的头部领域,然后尽可能站在你所选择的领域里的头部,充分利用头部领域快速迭代上升的力量,把并不特别完善的自己推进到一个可能性最大的机遇中。
我们经常强调要“以终为始”,从目的地反推出发点。那么我们普通人该如何进入到头部圈子中,更加高效的学习成长呢?我当时从护士转行成为编辑,是这样做的:
首先,发现自己与编辑最为接近的头部优势——创作与设计能力较强;
然后,寻找最适合最热门的能力展现平台——微信公众号;
接着,找到当下最火爆最接地气的话题进行产品输出——母婴社群讲课;
最后,用自身的医学背景与运营公众号的经验,成功应聘上医学类公众号编辑职位。
你发现了吗?每一次做选择的时候,都是只做删除法,毫不留情地删除掉那些无关紧要的选项,只留下一个最关键的优势,利用它的头部效应,让自己在极短的时间里面,迸发出最精准和强劲的前进力,迅速跻身到一个相对较高的层次上去。
好了,这本《跃迁》提到的四种学习方法,我用自己一个普通小护士的转行之路,为你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应该怎样利用这四种方法,尽可能缩短与高手之间的距离,实现人生的重大跃迁,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你也希望在有生之年,为那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做出一些努力,请你翻开这本书,仔细品读,不断反思,然后实践。普通人到高手的距离,或许,只差一本《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