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说到衡水,马上想到的是衡水老白干。但最近衡水中学可谓是让人如雷贯耳。是什么原因呢?
据报道,沿海某一线城市的一家民营中学在最近的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拔得头筹,秒杀该市四大高中。然后有家长投诉该民营中学出现高考移民,破坏考试公平。
很多人都在关注公平问题,但我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悬殊的差距?因为太颠覆我的认知了。以往我总以为城市越发达,教育资源越雄厚,教育水平越高,学生成绩越好。
但是,这次却出现了来自于经济落后城市培养出来的学生考试能力,秒杀经济发达城市培养出来的学生。
首先说明的是,我不认为经济发达城市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就弱了。但是,在高考这场唯分数定输赢的比赛中,经济发达城市彻底败了。
多年来,我们的高考都是成绩高上名校。我们的职场也是名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工作,就业前几年收入更高。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
按照我们的认知,总体上,越有钱,投入教育资源越大,教育水平越好,考试成绩越高。
但此次事件告诉我们一个现实:不一定。这也让我想起在何帆老师的书《变量》中的范家小学。作为一所山区落后小学,那里的学生放弃了在升学考试上跟其他学校的比赛。但是,在那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更面向人的培养,更代表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快乐自信的学生。
说回此次事件,内地中学的学生,也许他们的知识面没一线城市那么广。但是在这场高考改变命运的赛场中,他们的教学无疑更有针对性,更能帮助学生在高考中胜出。
他们有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抓基础、练错题,保证基础零失分前提,再拔高考试成绩。从应试的角度,这无疑是最科学的方法。一张试卷上考题60%是基础题,30%是难题,10%是超难题。基础题不失分就达到及格线,难题就努力一把,考个八九十分完全有可能。
当然了要达到这目标不仅靠老师,也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自律。
记得我读高中时也是这样的经历。我们从高一开始每周周六上都是两场考试,然后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就是靠不断刷题,练习错题,以达到基础分不失分的目标。那时我们住校的每天晚上都得上三小时自习课。很多时候就是对照错题本温习课本练习基础知识。
可以说,能这样坚持三年的,不管天赋如何,基本上都能考上大学。
要知道能上大学的,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其实已是一程巨大的成功。据统计,恢复高考40多年来,考上大学的人数也就1亿。平均下来,每年考上大学的也就500万人。也就是说,在14亿人中大约才3.57%的人有机会上大学。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通过考试按分数选拔人才已是人类的尝试中最公平的竞争制度。
既然教育的最后还是靠考试分数作为评选依据。那么再怎么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忘了提高学生的做题和解题能力。
事实上,哪怕是强调提倡素质教育的欧美名校,也是靠考试分数评选优秀学生的。
因此,只要有考试分数在,教学内容就离不开传授知识和提升学生分析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