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人怼人太犀利了”今天中午看到这个热搜,忍不住点进去看看。
没想到里面有些名人骂人的方式还真出乎我意料(若确实属实的话),有好几个作者原本在我心中之前一直是儒雅的形象。在看到他们说过的话后,“人设”崩塌之余,却也给人一种亲近感,形象更加立体、鲜活有趣。
这边放几张给大家看看:
震惊之余,我也反思,似乎自己对这些名人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是后人杜撰,另一方面也是我自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如擅长文学的人,就一定会是温文儒雅、气质翩翩。可,谁说大文豪就得是文邹邹的呢?
我们之所以对这些人物有“误解”,是因为他们的故事都是经过修饰的。并非真的完全出自本人之口。就算有本人的自述,也可能在之前的年代,就被后人“美化”掉了。
回看现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被美化的故事,它们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乌托邦,像是遥不可及的梦。就像李诞一直被大家说佛系代表,甚至他的团队也给他包装成佛系的人设。有好长一阵子,李诞被讲述成一个天才,从一开始愤世嫉俗到某天“想开了”,然后就轻轻松松靠着才华惊艳娱乐圈,无心赚钱却能轻易赚得盆满钵满。
直到后来大家发现:“疑?你不是说人间不值得、不是佛系青年代表嘛?为什么还是在创业、写书、做节目、接商演,拼命在赚钱呢?”对此,李诞表示无语,我从没说我佛系啊。是你们硬说我佛系,然后又来说我变了,变得不佛系了。我招谁惹谁了我。
然后人们才发现,“佛系”的李诞,其实一点都不“佛”。他不仅工作极度积极努力(早期在奥美做文案时就以出品又快又好著称),并且还能在经营公司之余,不断地做节目、出书,怎么看都不像是“出世”之人。
所以我想说的是,很多我们看到那些成功人士的华丽故事,其实多数应该都是被“神化”的。其中的辛酸、愚蠢的地方,或许都被擦拭掉了。
真正的天才凤毛麟角,占总人口极少的一部分。这样的比例放在那些“成功人士”中,也是如此,即便确实有天赋,可真正把他们推上名利高峰的,是在此之前的孤独、坚持与全心付出。
即便有才华的人,也要如此努力才会被看见。何况是普通人你我,更需要接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有方向的下“笨功夫”,或许才是通往梦想最快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