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整体心得体会:
根据本书的阅读指南,我们组对本书的三个部分分别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如下体会:
学习本身是一件非常有价值、有意义、令人受益无穷的事。学习需要脑的物质基础、需要先有概念的前提条件,面临着风险与未知。不论作为一位未来的教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必须考虑的是孩子的先有概念,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在孩子那也许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人绝不是学习的机器,学习者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习,在过去,不论中外,是荣耀、是希望、是干劲十足的,累人的学习不过发展了百十来年,我们的教学与学习,面对的是必须改革的现实而不是条条框框的约束。学生在幼年时期的大脑开发关键期不是我们过分关注的理由,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发展机会,相较而言,我们更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里所说的不是习惯不是那种乖乖生的样子,这里的习惯是对学习持久的兴趣与关注,对外物的好奇及知识的渴求;我们应当在幼年的关键期安排最适宜的教学内容,但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让让终身学习的观念扎根在学生心中。
现在的教学,也许只差一个因材施教了吧!事实证明,我们难以找到一个对所有学生都有效果的策略,甚至激发兴趣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学生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学习自然的展现不同程度的学习动机。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学生的动机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感兴趣的,使其逐步完成学习的建构。实践出真知,目前我们难以找到最好的教学模式,但第一线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熟知学生的错误所在,我们决不能忽视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而乱提意见。
充分认识学习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沉住性子,耐得住重复,打得开思路,用的了环境。环境重要吗?有研究表明常逛大超市(主要是观看不同的货架设置)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未来的改革必然要涉及多方面,无论教师亦或家长,都绝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做一个引导者,设计者等等。未来是不断变化着的,不论是教学过程、评价、创新的更迭越来越快,信息化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的认知要跟的上潮流,不仅要对教学个方面有所认识,更要学习整体的架构。
个人心得体会:
杜培辉:
学习,就今而言,永远是那么的又爱又恨;爱在收获,不论过程如何,若有所得,人们不免喜悦;恨在煎熬,不论是至今难以找到遑论实施的最优教学模式,还是浩如烟海的知识技能,人们难免疲倦。而学习的本质为何,就如作者所言,其是涉及多学科的一个命题,没有谁将其表述完全,不同学科专家只有其对一方面的理解。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多个角度较为全面的向我们阐释了学习的发生过程与教学的有效性,在拜读的过程中,我对其观点十分认同;虽然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我对其表述形式与一些因果例子的理解较为吃力,但其大意思想让我颇为赞同。也许是我还未接触实际教学的缘故,我从书中并未感觉到丝毫的颠覆性,读完此书后,我最大感触就是作者将我们所认识到的原理、理论、事实有机的统合在了一起,让我对自身十几年的经验认知有了一次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譬如其对脑在幼年与成年后对学习的影响的阐释,努力学习的“笨孩子”与“不爱学习”的聪明孩子的解析,以及最令我震撼的其对学习过程的阐释,再此过程中的先有概念与知识的互动。在作者对教学的阐释中,其先对学习的复杂性阐述令人吃惊与无奈,似乎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最好的来教学,然而,学习毕竟也只是一个行为,其对教学过程的解析有让我找到方向。最后我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思考是那么的“可怜”,尽管我对其有那么的认同,但在阅读过程中,总有一个快点读完和下次再读的念头。当我们静下心来时,这本书确是我们该好好品读一次,让自己学会学习与教学。
吕雪淳:
刚看完引言就感觉有好多话想说,看到这个引言的题目——人,一台学习机器 ,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第一反应是不想承认这句话,可细想谁说不是呢。突然想起上周去小饭桌给孩子们检查作业时,那里的老师很气愤地说:现在一些小学的老师太不负责了,整天就让孩子抄抄抄,抄着抄着一节课过去了,有什么用?!到最后还是记不住。看完引言呢,我倒有些明白“学生的学习不在课堂上”这句话了,课堂上的时间本来就很短,学生做的只是接受学习,若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那可能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达到现在的一个状态。看到学习与情感那里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我觉得一直以来我对学习都没什么感情,仿佛学习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出路,说白了就是找工作或者说以后生活的一个筹码,并不是发自内心说是想学习知识。说到这里不禁觉得有些惭愧。那文中写到长期以来的建构主义把学习者给孤立起来了,过分强调纯粹的认知能力而弱化了环境和社会的作用。我在想是不是我们所适应的这种建构主义的学习导致了这种现象,但这并不是说它不好,我们总是需要用一个辩证且发展的眼光来看某件事情,就像文中说的那样建构主义还在路上,在某些方面我们必须要超越建构主义。对于未来的教师职业,我很认同文中所说,教师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伴侣,帮助引导他们,当他们有自己对事物的观点时,即便不对,教师也不应该武断的去批判,不能把自己认为正确观点强加给学生,这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这个职业是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创新,当然评估也相当重要,在教学经验还没被深入研究透彻后,评估就显得比较重要,它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
曹清华:
写在前面的话:其实我一直都很抗拒度外文的文章,一直觉得他们的表达方式,所表达的意思我很难去理解,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有一些句子让我觉得晦涩难懂。
以下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想法。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的,他的引言标题很吸引我,《人,一台学习机器》,这个标题把人比作学习的机器,学校想一个大的工厂,老师将知识传给学生,学生机械的练习反复去掌握这个知识。这让我想起了我前两天和一个辅导机构的老师的谈话,他跟我说,现在的学校的有些老师太不负责任了,老师让学生背,让学生抄。几乎不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的本质意思。就像古代的私塾老师教书一样让学生摇头晃脑袋的背书,背不过就用戒尺打手掌,就罚写抄书。就像书中说的我们现在的教学就是在浪费时间。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真正掌握的知识可能并不多。
我觉得本书中举的法兰西共和国部长的例子非常形象有趣,揭示了如果教师把知识强灌输于学生,最后达到的效果可能事与愿违。我们在课堂听课的时候,当我们的大脑不能随着老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思考时,我们对这个知识就很难理解。这本书中讲到,学习的必由之路是大脑,就像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就是老师强调,脑子要动起来,脑子动起来了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去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