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想与现实,这个已经被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用滥了的主题,被毛姆用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依然引人深思。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简称阿思),突然有一天抛弃了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只留下了一张字条,便独自一人跑到巴黎去画画。
追求理想的勇气固然可嘉,但这一去不回头的突然和决绝也着实让人不解,毕竟,还有妻小不是么?
然而还有更让人大跌眼镜的地方。
——阿思在巴黎穷困潦倒,又染上恶疾,幸亏他的朋友施特略夫(简称阿施)施以援手,他才得以度过难关,但他不但不感激,反而常常对其挖苦讽刺。
——阿施的妻子爱上了阿思,他来者不拒,后来却又将其抛弃,致其死亡。
——为了创作,阿思又跑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像个疯子一样,完全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
——他对想跟他结婚的爱塔说“我会揍你的”,然而爱塔并不介意。于是他和爱塔结了婚,靠着爱塔的收入勉强维持着生活和创作。
——尽管阿思的画在他死后获得了世人的承认,但他去世前的几年里却因为麻风病而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他是个伟大的天才,既让人惊叹,有让人扼腕叹息。
2
一个人为了理想放弃世俗生活并不罕见,释迦牟尼不曾经也是王子么?我们中国看破红尘出家入道的人也不在少数不是么?
可是为什么追求理想之后的阿思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完全没了情感,没了道德,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想法?这是无论我动用了怎样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也无法理解的。
我特地去搜了一下小说的原型,画家高更的生平事迹,想从中找到答案,然而发现除了生活轨迹大致相似,阿思和高更简直是两个人。
所以虽然这部小说有高更作为原型,虽然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整个故事,努力地想要让读者觉得阿思好像真的是他见过的一个真实的人似的,虽然书中的“我”努力揣测阿思的想法和动机以使他的行为合理化,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一个事实——阿思不过是作者在高更的基础上,加以夸张想象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
或许这就是作者高明的地方,他极力地把主人公塑造成像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又将他描写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全部身心只用来画画的偏执的天才艺术家。你向往他那样的生活境界,可又做不到像他那样,于是阿思便成为我们这些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月亮。
3
据说真正的天才是无论如何也挡不住的,他会想方设法地走上他要走的那条路。
就像阿思所说,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所以你看他,哪怕已经结了婚有了孩子,哪怕已经40多岁,哪怕几乎从来没有画过画,哪怕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未来,也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被所有人质疑的道路。
其实阿思并不知道自己是天才,他只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召唤才去画画,但我认为这已经说明他是天赋之才了,因为像溺水的人渴望生存那样渴望做一件事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但阿思之所以抛妻弃子去追寻梦想,并非他本身无情无义,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的家庭本来就并非看上去那么幸福美满。
阿思太太热衷交际,对画画一无所知也完全不懂丈夫,虽然这并不是她的错,因为那个时代对于女性的要求就是这样——相夫教子足矣,哪来那么多精神伴侣?但恐怕阿思早就厌倦了这种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生活,对于妻子原先的喜欢也在漫长的琐碎生活中渐渐磨灭了。
“我”受阿思太太所托去巴黎寻找阿思,让他回家。找到阿思后,“我”问他:你还爱她不爱她了?
一点儿也不爱了。
如果阿思没有重新拾起画画的兴趣爱好,或许他还能勉强担负着赚钱养家的责任,然而一旦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想要画画的欲望时,他便毫无顾忌地抛弃了没有感情的妻儿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了。
4
相比于阿思,吕阿诺船长的行为或许更容易效仿。
本来在巴黎拥有相当的名誉和地位,但却一夜之间一文不名。不服输的船长和妻子去到了南太平洋的一座无人的小岛,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劳作,最终在那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过着与世隔绝却幸福无比的生活。
追求理想并不一定要抛弃世俗生活,关键在于它是否阻碍了你前进的步伐。
如果当下的生活已经成为前进路上的阻碍,你是否能决绝地将其割舍?
如果生活已经如一潭死水泛不起任何波澜,你能否有勇气去改变现状?
如果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你能否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他人的眼光?
或许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并非是在沸水中被烫死,反而是在温水中慢慢失去了求生的勇气。
然而有时候,我们之所以缺乏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勇气或许是因为我们并未找到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事情,做着没兴趣不擅长的事情才是我们日渐平庸的根源。
所以呢,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一个虽然听起来俗气但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的问题,可惜有的人穷其一生也未能找到让自己奋不顾身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拼尽全力追寻的并不是梦想,而是发现梦想。努力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才是我们一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