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一个缺爱的人,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很多人明明都知道自己缺爱,但是还是不愿意承认或者无力改变,我不喜欢把什么问题都推到原生家庭,因为这样什么都改变不了,但是对于缺爱的人来说,可以特别肯定的一点,一定是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要么是单亲家庭父母从小就不在身边,没有给予高质量的陪伴,要么是父母很少给予鼓励多是否定打压,再或者就是父母不擅长沟通,在家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要孩子绝对服,从乖乖听话。王朔就在《致女儿书》里这样描述自己跟的父母的关系,“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就开始烦他们,再后来就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心里就难过”。这段话恰如其分的点出了很多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模式,服从、服从还是服从,因为我是你的爸妈,我给了你生命,我养你、给你钱、你就必须无条件听我的,我不允许任何反驳。在很多家长眼里,给你钱花,把你培养成一个听话的乖孩子,这就是爱,但这真的是爱吗?拉磨的小毛驴、耕地的老黄牛,好像就是这么“被爱”的。缺爱的人的通常都会有几个严重的性格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时时刻刻都带着一种“我不配”的心理状态,怕麻烦别人尽管自己特别优秀,但是依然会比较自卑;付出型人格,别人对自己稍微好一点,就会掏心掏肺。当然了缺爱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不用特别在意,而且相比自私自大,喜欢把别人呼来唤去的人,缺爱的人感知力满分、同理心满分、谦虚谨慎、独立热情也更适合交朋友,如果你真的在“缺爱”方面存在一些困扰,想改善一下 ,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其实对于缺爱者来说,像不会表达、自卑,这些都不算大毛病,因为很多人都可能多多少少沾一点,但是“掏心掏肺的毛病”的付出型人格,就需要额外注意了,因为这可能会让你吃大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正常人来说,在乎的是别人对我好,是不是我想要的,而对缺爱的人来说,在乎的是只要别人对我好。这非常可怕,因为一个人如果毫无保留的给别人提供帮助,毫无“分寸感”的对别人付出,不仅时间长了自己会精疲力尽,而且这样的人还非常容易被人利用,很多特别优秀的小姐姐被渣男伤得体无完肤,但是依然会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们,除了渣男一般都是pua高手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从小缺爱他们这辈子都没有人能像那些渣男一样对她们那么好,路边一个陌生人给的点滴帮助都能让她们好感爆棚,更何况是渣男带有伪装性的爱心炸弹呢?所以不管是缺爱,还是付出型人格、讨好型人格,一定要刻意练习一个东西,那就是“分寸感”,要把人非常明确的分为四大类分别就是,跟你没有关系的普通人、对你示好的人、可以成为普通朋友的人、可以成为知己铁瓷的人;跟你在一起工作、上课的人,可能就是出于礼貌帮你扶个门,帮你传个文件,喜欢跟你交流,有事情请教你一下,这样的人应该算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普通人,不用讨好,不用报答他们什么因为什么也不欠他们的;但有些人可能平时展现一点善意给你带杯饮料、提醒你下雨了注意安全,这类人可以把他们排到第二层就是对你示好的人,这些好你需要记住了,将来ta有麻烦了,如果力所能及的你也会需要帮ta,但是ta还不是你的朋友,你也没有必要为了ta牺牲什么,如果对方真的跟你聊得来性格不错,彼此尊重,真心的对你好,平时接触又很多就可以称之为朋友,如果在这些朋友里有些人跟你三观特别契合,对你毫无保留甚至会牺牲ta的某些利益去帮助你的,这些可以称为知己铁瓷,也许你会觉得这些划分特别简单,但对于缺爱的人来说,这份分寸感真的非常难拿捏,所以希望有这类问题的朋友,可以经常在心里刻意练习提到的人群划分,什么人值得帮助,什么人值得牺牲自己的一定利益去帮助,什么人值得自己掏心掏肺毫无保留的付出,当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分寸感”就在脑子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希望每一个缺爱的人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更多有趣心理小知识,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