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和推动是完成的两个支撑因素。方法得当,可以不走弯路;不走弯路,就是捷径了。推动力是在即使知道方法后,克服内在畏难情绪的好东西。根据来源可分为两类:外源的压力,内源的动力。动力无疑较压力更加健康,可控,清洁。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是一个人是否识时务,真英雄,懂变通的标志。两者都具备需要契机,然而契机是十分难得的,仅仅依靠契机,人是不可能有长远的收益的,所以我们需要将难得的契机中透露出的经验技巧和意识流程固定下来,以供自己长远的成长。
学校的教育,具有明确内容和形式,且有稳固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这种方法加推动力的要素完全吻合对学生学习效果优劣的评价和分析。首先,对高效和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追寻需要有内在的动力做支撑,除了群体竞争的需求外,学校教育的规定性进度,也为这一动力带来的源头;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进度的压力下,会自觉评估自己的方法的适应性以及得当与否,当发现不得法时,自然会去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法或对原有方法进行或盲目性或模仿性的调整。这种变化无疑是建设性的;而拒绝改变的代价也是惨痛的,他们将会面临被淘汰的残酷对待,而这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只有通过直面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疏散。许多学生执迷不悟,其责任除了自身悟性的不足外,学校的疏于指导也是难辞其咎。更有甚者,渐渐走上了厌学的道路,这种情况是我们不愿意看见的,因为厌学者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条人生道路被堵死,更是在他们提升自我能力方面埋下了重大的阴影,这种损失是难以估计的。在今日的中国,这成为限制低文化家族连续性难以打破的重要节点所在;这种指导往往来自家庭有形或无形的教育。其次,关于对推动力的处理也在分析学生学习效果方面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学生如何面对外在的硬性的压力,事关学习的效率,而学习的效率无疑是重要的,因为每个人的学习时间和机会大多都是平等的,出少数特殊条件,如家庭的支持和个人品性的条件可以对其作出重要的补充。我们说推动力重要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内在的根深蒂固的惰性。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人都是给逼出来的。的确如此,这里的逼迫的动力就是我们这里谈到的推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会强迫我们或者说帮助我们克服内在的惰性,以及及时遏制这种惰性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如今耳熟能详的“懒癌”。因为当我们被迫调整自己的进度来适应整体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发现,阻碍他们正常进行的因素都是自己虚幻出来的。在这种认识所带来的短期喜悦中,人们有了前进的意愿,往往这一刻是压力转换为动力的时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对deadline上瘾。更有一些有识之士试图将这种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于是我们听到了“跨出舒适区”的口号。是的,这一理论很好地描述了这中现象和其心理动力,但是缺点是没有把他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条件下;这里理论很孤立。这种鼓励限制了其应用,更甚者导致误用。我将这种缺陷进行补充:在高估困难情形下,这种由外在推动力导致的自我突破会给此在带来良好的心理暗示和环境,而在低估困难的情况下,则造成相反的情景。这个时候就让我们回到了自我评估的环节,只有正确解读和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使系统继续运转。而这种系统的运转,整体上看就是方法和推动力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他们互为动力,互为障碍,及其类似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述。学习能力的提升就是发放不断升级和推动力不断加大的过程。
变化产生需要整体内部不同部分的变化与调整(运动)来实现,社会也是如此,家庭也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