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什么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不如举例说明,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细读这一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叶三的水果贩子,跟一个叫季匋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画完一幅画,钉在壁上。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好在哪里?”
我们喜欢这么说:紫藤画得真是漂亮,栩栩如生。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描述,或者叫作陈词滥调。叶三只说了这样一句话,画家立刻点头称是,叶三说:“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知道?”叶三对画家说:“花是乱的。”
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我们接着读。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老鼠上灯台。画完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叶三看完画,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柱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里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柱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阅读的粗细之分。
还有一次,叶三送来一大把莲蓬,画家画了一整幅墨荷,还在墨荷旁画了好些莲蓬。画家问他觉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真心佩服,他想,叶三到处走,知道各地乡风,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叶三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细读、细从何得来这样两个问题。阅读,不仅是单纯的文字解读,更是对文字背后的道理与意义的解读。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锻炼出自己敏锐而细致的眼光,那么我们肯定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到作家笔下文字的微妙之处,也能寻找出作家的精微之笔来自何处。同样,我们在读书中体会到这样细微的妙处,我们也会得到细微而有趣的收获。
——《细读的妙处》: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