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重大工作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对我国发展新机遇新挑战的深刻认识,也是对我国客观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内部可循环,以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畅通经济循环,重在通过深化改革的办法不断清淤除障、固本强基。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就意味着,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必须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有效破解各类“卡脖子”问题,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我国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消费层次不断升级,需求潜力巨大。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让内需更好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让扩大内需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应有之义。国内大循环绝不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而是通过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要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强大市场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在开放合作中与各国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