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这天,又一次踏进学校的美术社团教室。这个学期因为班级调整,终于不必再气喘吁吁地爬上七楼,而是换到了一楼上课。一年级的孩子们还没有下课,一个坐在第二排的男孩见我走上讲台,睁大眼睛好奇地问:“您是哪个班的老师?”我答道:“我是少年宫的李老师。”看着他那张似曾相识的脸庞,我问:“你是不是小花幼儿园毕业的?”“我是五幼毕业的。”他回答。刹那间想起他的名字——谭宣仪,上学期我在五幼带社团时就认识的孩子。原来他已经从幼儿园毕业,来到这所小学了。虽然隔了些时间,却依然眼熟,只是一时没能立刻对上号。对这个孩子,我的印象其实很深。最初几堂课,他每节课总要出去上两三次卫生间,仿佛借这个机会偷偷喘口气。但是当我们开始画“苗绣 蝴蝶妈妈”主题时,他就再也没有中途离开过座位。现在想来,幼儿园为了配合我们的社团时间,安排的一个半小时绘画课程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确实太长了,坐不住也在情理之中。可一旦绘画的兴趣被真正点燃,连去卫生间这样的事情都会被抛在脑后。那时的他,眼里只剩下手中的画笔、面前的画纸,还有心中想要描绘的主题。有好几次,他都是最后一个离开画室的孩子。
下课后,在校门口遇见了同样毕业于五幼的刘梓萌。小姑娘欢快地跑过来喊道:“李老师!您还教过我们画黄果树瀑布呢!”我笑着点头。她又说“等一下”,凑近我,摊开掌心——一个小塑料袋里装着豆面和两个小巧的团子。我以为是糯米小丸子,捏起一个放入口中——是糖。旁边的小贩笑着解释:“这是麦芽糖。”这个立冬原本就不算寒冷,此刻被这份意外的甜浸润着,心头更是暖暖的。
最近一年,坚持每天超慢跑。经常使用抖音上流行的180频次超慢跑伴奏,不同博主的视频各有特色,有的设置了时间提示。我最喜欢10分钟、15分钟和20分钟这三个节点——跑到10分钟微微出汗,正好进入状态;15分钟时进程过半,有如翻越山脊,顿觉轻松;20分钟时胜利在望,疲惫都化作了成就感。最有趣的是1分钟的提示,才起步就郑重其事地提醒,不禁让人莞尔。不过这类提示往往伴随着动作要领,倒是贴心。也有些视频只有音乐和稳定的节拍,没有任何人声打扰。但无论有无指引,每一次奔跑都在那不变的韵律中完成,周而复始,就像二十四节气悄无声息地流转。
慢跑时望向窗外,枫叶红,爬墙虎黄渐红,桂花有的长了新叶,有的掉得片叶不留。冬三月,闭藏蛰伏,为来年积蓄能量,是进补、学习、深度思考的最佳时节,外表看似静止,内部却在积蓄强大的能量。那桂树,我挂念却不担心它们的成长。
下班后,几个同学相约去李老师在乌当大山的小院。时间自由的几位一大早就跟着老师出门写生了,我们这几个上班族只能匆匆赶去汇合。本想着能赶到院里欣赏晚霞,却不料天色黑得快。宝姐的两位朋友正在土灶前烧柴做饭。简单寒暄后,我们便循着小路去寻找李老师一行人。沿途遇见荷锄而归的农妇,走过蜿蜒的田埂,看到地头浑圆的金黄南瓜,还有农家院落里压弯枝头的橘子与柚子……将所见用相机一一记录下来。
晚餐后,没有人愿意提前离开李老师的院子。围坐在跳跃的炉火旁,品着老师亲手炒制的马帮茶,耳边萦绕着古琴声与经典老歌,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松弛而惬意的氛围里。
或许节气的意义就在于此——它温柔地提醒着我们,要用心珍藏当下每一个这样美好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