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黄帝01总第023篇
列子黄帝篇主要论述了如何启动人的潜在能力,首先讲述了黄帝“斋心服形”,神游华胥国的故事。黄帝生于公元前2717年,卒于公元前2599年,是“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号轩辕氏,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帝鸿氏”。史载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地,后改为黄帝。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及中华各地,创立了中华民族。
故事说:黄帝即位十五年时,受到天下百姓拥戴,十分高兴。便保养身心性命,兴歌舞娱悦耳目,调美味供养鼻口。却弄得肌肤枯焦,面色霉黑,头脑昏乱,情志困顿迷惑。又过了十五年,担忧天下得不到治理。便竭尽聪明,增进智慧体力,治理百姓生活,又弄得肌肤枯焦,面色霉黑,头脑昏乱,情志困顿迷惑。
黄帝长叹说:“看来我的过错太大了。保养自己出现这样的毛病,治理万物也出现这样的毛病。”于是,他放下纷繁事务,离开宫殿寝室,取消值守侍从,撤掉钟磐乐器,削减厨房膳食,退却厚养而安闲地居住在大殿里,清除心中欲念,驯服形体需求,三个月不过问政务。有一天,他白天睡觉时,做梦游历到了华胥氏之国。
华胥氏之国在弇州的西边,台州的北边,不知离中原有几千万里,大概不是凭车、船和步行所能达到的,只是神游而已。那个国家没有统帅和长官,只是听其自然而已。那里的百姓没有嗜好和欲望,只是顺其自然而已。他们不知道享受活着,不知道担忧死去,所以没有人夭折;不懂得私爱自身,不懂得疏远别人,所以没有爱与憎;不懂得背离叛逆,不懂得赞同顺从,所以没有利与害。什么也没有值得偏爱与怜借的,什么也没有值得畏惧与忌讳的。
他们到了水中淹不死,到了火里不怕热。刀砍鞭打没有伤痛,指头抓挠没有酸痒。乘在空中就像脚踏实地,寝卧虚中就像睡在床上。云雾不能阻碍他们的视线,雷霆不能扰乱他们的听力,美丑不能影响他们的心情,山谷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只是凭精神运行而已。
醒来后,黄帝十分愉悦和满足,于是把大臣天老、力牧和太山稽喊来,告诉他们说:“我安闲地在家里住了三个月,清除心中的欲念,降服形体的需求,想到了得以保养身心和治理外物的道理,却没有得到实施办法。后来疲倦得睡着了,做了这样一个梦。现在我知道了,最高的‘道’是不能用主观情志去追求的。我明白这个道理了,我得到这个方法了,却不能用语言描述出来告诉你们。”
又过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几乎跟华胥氏之国一样了,黄帝也升天了。老百姓因此悲痛大哭,二百多年也不曾中断过。
感悟:人生的成功、圆满,取决于自己内在心志的纯净,而不在于主观意念的发挥,即“不可以情求”。像黄帝的经历一样,很多人努力养生,既优厚而“科学”地供养身体,又追求身心愉悦,结果也未见多少成效。也有人胸怀大志,努力修炼,竭尽智能,积德行善,祈求福报,亦没见什么成效。为什么?因为养生未必养命,养命才是根本,生命能量的消耗主要因为心志(欲望)过于旺盛,志向越大,反而伤害越大。放空心志,直接走在中正、中和的道上,自然而然,不耗能,且不自损、不互损,才是养命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中正、中和的人生之道呢?故事说得清楚:清除欲念,驯服欲望。放下对钱权色利情名的欲望,清除奸贪懒贼匪鬼的意念,走在物质与精神、实与虚的中介上。既然走在了两者中间,就不需要为其耗神费力,就可以自然、坦然、圆满了。保护生命,一切损命的事儿不干,人人如此,人生多简捷啊!黄帝先是枯焦、劳顿、迷惑三十年,然后通过二十八年修行,不仅自己成了神,国家也变得像神仙天国华胥国一样了,多美啊!
至于故事中描述的自在逍遥,是真实还是虚幻的(且听下篇讨论),这就不重要了。因为我们只需“斋心服形”,便走在了通往神仙人生的路上,这不就足够了吗?
黄帝起初的迷茫,也是有志者共同的迷茫;黄帝发现的人生之道,亦是所有正义之士都在找寻的大道;黄帝人生圆满的修炼方法,更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而列子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答案。几千年过去了,是谁在阻挡着这一人生大道的传承?恐怕文化也分显文化与潜文化,所谓的文化人,也分为外显者与内敛者(隐士)吧。黄老列庄的道学就属于潜文化,忌讳攀登上流殿堂。难道是显文化和外显者,堵塞了潜文化的交通途径?
显文化,直接要求更多人做到;潜文化,只是个体默默修行。试问,作为显文化,是否应该从潜文化中吸收营养,作为掌控社会资源的外显者,是否也应该从内敛者身上吸收一些文化营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