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很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似乎无意列外的是一颗天真的童心,这些杰出的创造者几乎都不会怎么懂得人情世故。如毕加索、梵高、爱因斯坦、张大千、启功等等。
今天我们从心理学来看一下这类人的特点。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极端退缩。退缩,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婴儿在遭受极度刺激或痛苦时,只需进入睡眠便可解脱,因此,退缩至另一种意识状态时可观察、人类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措施。成年人的退缩常见于社会或人际情境,用沉溺于内心的幻想来替代与他人交往时的压力。有些心理学专家认为“自闭幻想”也属于退缩,它从另一角反应了人际接触的全面退化。
据研究者观察,越是敏感的婴儿越容易产生退缩行为。此类介质的个体有丰富多彩的内心幻想,并认为外部环境艰难险阻,因而望而却步。养育者及其其他早年重要的客体的过度关注和情感侵入都将强化个体的退缩(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个全能的妈妈往往会养育一个无能的孩子);反之,对儿童的要求置若罔闻,任其自留,也使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内心想象去应对外部刺激,这种忽视和隔离也将加速退缩的行程(讲到这里养育者的分寸把握对一个孩子确实太重要,过分的忽视也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退缩行为)。分裂型人格正式长期依赖退缩性防御而产生的恶果。
退缩的明显弊端在于,它阻止个体去积极寻求解决人际问题的方法。与这样的分裂型伴侣相处时,人们常常很难激起他们的情绪反应。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他只会不停玩电脑,看手机,看电视,毫不理会我”。尝试与长期退缩于内心世界的人进行情感交流使对伴侣的耐心的挑战。
那么,退缩是不是就没有优点了呢?当然不是的。有一类人往往得益于这类退缩行为,就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哲学家、神秘教派的信徒及其才华卓越的人们,他们能处事不惊,冷眼旁观,从平凡的世事得出独特的见解。这就是得益于退缩的优势:能使个体在较少扭曲现实的情况下逃避心理压力。他们通过退缩來逃避现实,获得内心慰藉。因此,他们通常需要对现实危机异常灵敏,这经常会令那些认为退缩者迟钝且隔离的人刮目相看。尽管他们对自身情感普遍缺乏表达,但却对他人的感受超乎寻常地灵敏。
这么看来,那些具有超凡创造力的人就是活在自己世界里永远长不大的人啊!怪不得心里学上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纸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