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培训的主题是“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沙盘模拟”,挺有意思的。从今天的培训中感受到一个企业做规划实属不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产能规划、市场分析、市场开发、产品研发、资金管理等等,哪个环节都很重要。同时也认识到,我们所追求的企运营过程中的“恰到好处”也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已,顾此失彼或多或少总会有的。我们不能因此而犹犹豫豫。
言归正传,今天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篇幅比较少。重点记录一下作者提出的关于读实用型和理论型书时需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个疑问,书读完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记住的内容却很少,能用到的内容就更少了。我以前也有这个困惑。通过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我认为我找到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一是读书的时候思考不足,甚至不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没有用心去读,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作者讲到,读书的时候必须要带着问题读,而且通过思考要找出自己的答案。他提到,阅读理论性书籍时要弄清楚四个问题:这本书谈了些什么?这本书细讲了什么?讲的有道理么?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脑海中有了这四个问题,你读书的时候就会去思考整理。当我们阅读实用型书籍时,我们也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他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目的?只要你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阅读完后再用你自己的需要描述出答案。通过这种方法,会提升阅读的效果。
二是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去用,一定要去实践。通过实践,一方面是可以巩固知识,另一方面是可以验证知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也告诉我们,学了以后要经常实践它,这是很快乐的一件事。王阳明“知行合一”讲的也是知之而不行,实乃不知也!毛主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同理。所以我们学到的东西要时不时的拿出来用一下。
三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相对应的方法。通过浙大近两个月的培训,再结合《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日常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基本都有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研究过,他们总结提炼了很多的工具、模型,比如kpi、5w1h、smart、九型人格等等。也许有些人对这些工具很不屑,但他们到底认真学习、认真运用过这些工具么?我持怀疑态度。
知多行少,你就会感觉到怀才不遇;知少行多,你可能会大器晚成;知少行少,你就会碌碌无为;知多行多,你定会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