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孩子零花钱和你儿时零花钱的差距》,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三十年前老家橱柜里的那个陶瓷杯子,里面装的都是1分、2分、5分的硬币。
它们都是怎么来的呢?有那么几个是偶尔捡来的;有那么几个是父母赞赏的,比如考试考好了,爸爸心情又好,就将口袋里的硬币都赏给我了;大部分的硬币都是买东西的时候找回来就放那里了;那时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也不多,一元到十元,但压岁钱只在口袋里放一晚上,第二天就“充公”交给老妈了。反而这些硬币就成了我平时的零花钱。
说是给我的零花钱,但是放在橱柜这个公共的地方,经常被老妈要求去买点葱呀,蒜呀,打点酱油什么的,那时物价便宜,一毛钱就能买一把糖了,所以这些分分钱不单是我买铅笔、橡皮、本子等的零花钱,也是家里买点小东西的零用钱,界限不清楚,该花则花,花在刀刃上即可。
上初中了,我对“自己的钱”的概念和意识也重了,只要是给我的,我得装在自己的“领地”里才放心,硬币我就装在八宝粥的罐子里,放在床头,把金额写在纸条上放在里面,一般到周末的时候就清点一次,看看表兄弟姐妹们有没有人“偷”了,因为那时我住在外公外婆家。
纸币我就装在一个钱包里,把它放在我觉得是最隐秘的地方——两个大衣箱的夹缝里。哈哈……肯定没人知道。等我好不容易攒了几百元的时候,爸爸回来看我,我欢天喜地地想得瑟一下,好在爸爸面前炫耀一下自己是个“小富婆”,于是就去寻找我的钱包。
结果,我的钱包竟然不翼而飞了,顿时,我脑子一片空白,随即就发脾气要抓小偷,把东西都翻得乱七八糟,把大家都弄得鸡飞狗跳,不找出来我誓不罢休。
那钱大部分是长辈们给的压岁钱,还有爸爸妈妈私下给我的应急钱,还有我和小伙伴们捡废铜烂铁卖的钱,还有就是凑不整时,我去大舅那里念叨:“差几元就整几十,差几元就整百了。”念叨上二、三回,大舅准掏出钱满足我凑整的愿望……一想到这些,我,我,我容易吗?
我非把他揪出来不可,连哭带骂,手脚并用,你不让我安宁,谁也别想安宁,谁不帮我找,我保证他第二天找不到鞋或袜子,在我泼妇般地无理取闹下,终于有人承认了,可钱已花,追不回来了,只追回了一个钱包。
从此,我的零花钱只剩下硬币和一串数字,纸币都在我监护人的口袋里,慢慢地,数字也不记得了,反正有得花就好。
孩子的零花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大部分是过春节的时候长辈给的压岁钱,数目也比较大,少则一百元,多则上千元;还有生日的时候,没有准备生日礼物,我就会给个生日红包;平时帮忙干活,付出劳动或是取得优异的成绩,创了新高也会适当奖励一下。这些钱一部分成了孩子的零花钱,一部分存她的折子了,一部分被我诱骗买琴等别的较贵重的东西了,说是诱骗,其实也是半逼半激,一冲动她就承诺让我贴补家用了。
记得那次买电子琴,要2500元,我就试探性地对孩子说:“妈妈只有一千元,现在市场上都流行众筹,你的琴咱们也来众筹吧,你出点,爸爸出点就够了。”她马上说:“众筹效率太低,还要等爸爸回来的。”她开心地说:“我有1600元,刚够。买了琴之后,还剩一百元,请您吃汉堡。”
为此,我还偷偷乐了几天。
还有一次,孩子对我说:“书本上都教导人要懂得礼尚往来,赠之以桃,报之以李。您给我两百,我还要还你一百不是?太麻烦了,以后您就给一十、二十,随便吧!反正家里吃、用都有,我也不瞎花,压压岁,别快快长大,仪式一下就好。”
我当时还纳闷了半天的,这是什么情况。后来爱人说:“孩子让我们彼此压压岁,别快快变老。”
孩子零花钱和我儿时零花钱造成的最大差距,其实就是导致我们的消费观念不同,我不瞎花也舍不得花,孩子不瞎花但舍得花,因为各种原因或是观念,但最后到我们手里的零花钱真的只够零花而已的零花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