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具体讲了什么是思维。这里讲的思维指的是根据某种某种征象或某种证据而得出自己的信念。如果人们没有多想、甚至所想没有任何根据,就得出自己的信念,这只叫想。而只有人们用心搜寻证据,确信证据充足,才形成信念——这样的思维过程才叫思考、思索。
思维不是随心所欲的一连串想法或者碎片化的,有意义的思维应是不断的、一系列的思量——它连贯有序、因果分明、前后呼应。
故事是思维吗?故事是想象的。故事中的一系列事件和情节,应该有一定的连贯性,联结在一条线索之上。这种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往往会成为严谨思考的前奏,为之铺平道路。但故事不是基于知识或事实与真理的话,他就不是思维,而是感觉的绽放,是用来强化人们的心情或感受,是感情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的目的在于获取信念。
信念,就是相信或不相信它。我们以为是信念的一些见解很可能是惯性的,是先入为主的,形成这种见解的原因包括传统、教诲或模仿——它们来自某种权威,或是投我所好、遂我心愿。信念应该是先弄清它有无实在根据再经过判断而形成的。
信念与信念之间也是连贯的,一个信念会为另一个信念和行动带来十分重要的后果。因此,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自己的信念有无根据和理由,其合乎逻辑的后果将是如何。这就是思维进到更深的层次了,是思索。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产生怀疑、疑惑、犹豫,我们必须去寻找证据证实或者否定我们的信念,于是,就有了思维。思维一定是成长中遇到问题,需要去解决。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歌,少有人走的一条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这样的岔道口,该怎么选择?而只有当我们遇到类似的困难和障碍,遇到不得不选择需要费心思考时,我们的思想会像登高爬树一样,争取登上一个更高的立足点,环顾远眺,要看到更高的立足点,更多的事实,并判断他们之间的关联。
思维没有现成的答案给我们,我们的思维建立在事实根据上,需要去联想。而联想的源泉是以往的经验和事先学到的知识。批判性思维是什么呢?联想到的见解不加思索马上就接受下来,这肯定不是,这是无批判的、最低限度的思维。当我们把这见解在脑子里再思索,探求更多的证据,事实——新的资讯,以进一步考虑(赞成?否定?另外创新的思考?)这一见解。费心劳神、付出一定脑里劳动的的思维是必要的,那种差不多就行的惰性是无法获得深层次的思维的——惭愧的是我常常抱有这样的想法。将见解搁置,寻求新材料,对自己的见解再做进一步考虑。进行自我思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