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售屠龙技,投老真为种菜人。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时要注意防护呀。汉末时期饱学之士众多,他们在朝堂上屡屡贡献自己的谏言,但有些士人受自身知识水平限制,有时难以提出较优的解决方案。本篇就来聊聊淳于俊。
关于淳于俊的记载都集中在《三国志·高贵乡公纪》中,他留下的事迹都与曹髦有关,彼时他担任着魏国的易博士。黄初五年(224年),魏文帝曹丕设立太学,不仅定下了五经课试法,还设置了春秋谷梁博士,这些博士们就要负责讲授经学。
“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三国志·文帝纪》
案《续百官志》,汉时设立的博士涉猎经学诸多典籍,其中就包含《易》、《尚书》、《诗》、《礼》、《春秋》等。不过能够博通五经的博士较少,像乐详这样能够教授五经的博士少之又少,大部分博士都有自己专精的内容,淳于俊应擅长的是《易经》。
“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氏。《诗》三,鲁、齐、韩氏。《礼》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严、颜氏。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续百官志》
“于时太学初立,有博士十馀人,学多褊狭,又不熟悉,略不亲教,备员而已。惟详五业并授,其或难解,质而不解,详无愠色,以杖画地,牵譬引类,至忘寝食,以是独擅名於远近”——《三国志·杜畿传》注引《魏略》
曹髦询问淳于俊的也是《易经》相关的内容,他来到太学询问博士们《易经》这部典籍在各个时期名称不一样的原因,淳于俊就分别解释了《连山》、《归藏》名字的由来。当曹髦问到《易经》成书的原因以及孔子、郑玄将注解与《易经》合不合传的原因时,淳于俊也无法给出明确的解释。
帝曰:‘若圣人以不合为谦,则郑玄何独不谦邪?’俊对曰:‘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三国志·高贵乡公纪》
当讨论到圣人教化天下的的差异以及《易经》中“乾”的释义时,淳于俊也给出了一定见解。此后曹髦在经学方面的问题还问住了庾峻等人,也无愧一句“才同陈思”的赞誉,而淳于俊此后就没再在史书中出过场了。
如有疏漏,还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