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中年危机的三个锦囊
第一,人到中年,怎样应对麻木?就是心力耗尽了,对什么事儿都提不起劲儿,应该怎么办?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造成萎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因素,分别是孤独感、社会联系减少,以及人生意义缺失。你看,问题一旦被拆解,就容易解决多了。既然这些是萎靡的原因,那么把这些原因反过来,不就正好能摆脱萎靡吗?
比如,会玩耍。中年人的一般休闲活动,要么就是打卡式的,比如出去旅游先做好攻略,到景点也只是“到此一游”,很少让自己好好感受当地的文化和情景。要么是被动式娱乐,比如躺在家里看电视、刷手机,这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玩耍”。好的玩耍方式,是能让我们激发出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的项目。你玩这些项目不是为了打卡,也不是因为从众,只是因为你喜欢这个项目。就像登山家乔治·马洛里说的,我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当然,除了登山之外,还有很多的玩耍方式,总之,肯定不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再比如,要有精神生活。这个修行系统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以接纳达成宁静,第二层是以冥想达成中庸,最高一层是以连接达成超越。至于行动的建议,可以去探索一些高境界的东西,宇宙的奥秘也好,伟大的艺术想象也罢,总归是一些能超出你平常生活的事物。
可以想象,自己是个宇宙人。假如你是个宇宙人,请你琢磨一下,地球人是什么样的?
首先,整个宇宙诞生生命的概率,估计还不到千亿分之一。灭绝是例行章程,存活是意外收获。人类能降生到地球上,本身就足够特殊,足够幸运。
其次,地球旁边又正好有个月亮。这就好比,你家门口正好有座山。你成为登山家的概率是不是就高得多?人类恰好有月亮,这就相当于一个适度遥远,但踮踮脚又能够得着的目标。它激励着人类探索太空。就像航天界有句话说的,假如上帝希望人类探索太空,他会给地球一个月亮。很多星球根本没有月亮,假如人类生活在这样的星球上,也许都不会产生探索太空的冲动。
放在宇宙中,今天掌握的每一个知识、每一个工具、每一个能力,乃至我们能跑、能跳、能说话,这些原本都属于小概率事件。这相当于你在宇宙中连续抽奖几百万次,每次都是人类中奖。
想象一下,假如你看到一个这么幸运的人,你难道不觉得,他这辈子不用这些有利条件做点什么,太可惜了吗?不去好好折腾一番,太遗憾了吗?
第二,怎样对抗生活中的日常麻烦?日常麻烦,也就是那些看起来并不严重,但特别消磨心力的小事。
比如,你早上起床送孩子上学,本来就堵车,又遇到了交通事故,车被人刮了。这时,你心里的不爽大概是20%。紧接着,刚送完孩子,你又接到公司的电话,告诉你昨天有个任务出了点纰漏,要赶紧处理。到这步,不爽大概40%。但还没完,你着急忙慌跑到公司楼下,进电梯时电梯提示超载,你想让后进来的出去,但对方跟你一样着急,他跟你大吵一架,差点动手。这时,你的不爽已经接近100%。而等你走进办公室,又发现你着急来见的客户,今天居然爽约了。到这一刻,你终于爆发了。
这些事乍一看都不大,但积累到一起,就特别地折磨人。就像托尔斯泰说的,真正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一座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
怎么办?面对这些日常麻烦,一般有三个处理境界,叫做,弱者报复,强者原谅,智者忽略。没错,最高级别的策略是忽略。毕竟,这些麻烦并不是针对你发生的,也不是这个世界刻意为你制造的,它们只是一连串的巧合。
同时,还可以建立一点更高维的全局视角。这能帮我们保持更好的平常心。比如,站在整个地球生态的视角,你会发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微不足道。因为从基因上看,人类跟黑猩猩之间的差别只有2%。假如有种外星人,在基因上跟我们相差2%,那么它领先我们的程度,完全可能相当于我们领先黑猩猩的程度。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其实没什么特殊的。
再比如,贝多芬失去听力,照样写出了《第九交响曲》。这不仅是道德层面的坚强,更是取舍的结果。他们是因为残疾,放弃了某些领域,才在其他方面变得更厉害。没错,放弃点什么,再获得点什么。这个逻辑,放在所有人身上,难道不都是一样的吗?从这个角度看,残疾人和健全人,有区别吗?
类似的推论还有很多。总之,这些似乎在告诉你说,任何人,不管他在别人眼里有多成功,或者多失败。他都没什么特别的。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烦恼也不是专程为你而来。想到这,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第三,在跟年轻人打交道时,怎样确保你说的话没有爹味儿?
一个中年油腻的巅峰表现是什么?在饭局上朗诵《将进酒》,尤其是有一堆年轻人的饭局。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视频。在饭局上朗诵的人自己很陶醉,周围的年轻人也没说什么。但这个画面怎么看怎么别扭,还是能让人感受到深深的自恋。
中年油腻的本质是什么?不就是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有种迷之自恋,动不动就给年轻人提建议吗?
怎么在沟通中打消这个油腻感?一套聊天技术。
首先,问别人关于他们自己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说你要窥探别人隐私,而是要当个好的倾听者。其次,尝试不同风格的自我介绍。平时积累一点自我介绍的素材,随时抛出来,这会快速获得好感。最后,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轻易给别人提建议,你可以提供信息,或者帮对方捋清思路。
最好的社交策略之一是,你能用更清醒、更客观、更理性的方式思考人际关系,并且也能让别人变得更清醒。
知识点二:
重阳节,聊聊“我的朋友苏东坡”
苏轼适合做朋友的3个理由
1. 心态乐观豁达。他能做到得意时打拼事业,失意时享受生活。就连被贬之后,还在做脚底按摩,练瑜伽。
2. 真心交友,不以世俗眼光视人。无论朋友得意还是失意,他都能找到一个非常高级的角度欣赏你。
3.有担当。遇到事他真敢上,而且相当刚猛,是真英雄。
关于重阳节的诗很多。其中最出名的,也许是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但你要问哪个诗人最适合做朋友,估计懂点文学或者历史的人,也许会说苏东坡。余光中还说过,我要是去旅行,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这个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是苏东坡他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为什么说苏东坡最适合做朋友呢?
先从他的一首关于重阳的诗说起。
有个成语叫,明日黄花。这里的黄花,指的就是菊花。重阳节民间有赏菊花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的菊花最好看。而过了重阳,菊花就开始蔫了。明日黄花,说的就是一件事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候。
这个成语其实就来自苏轼的一首诗,1078年的重阳节,苏轼在徐州任知州,这一年的重阳节,苏轼的好朋友王巩到徐州去探望苏轼。当时徐州的黄楼刚刚建成,苏轼就在黄楼上给王巩接风。
古代文人交朋友,喜欢互相写诗,你给我写一首,我再给你写一首。有个词叫,次韵,意思就是我用你给我写诗的原韵,再写一首诗给你。其中,苏轼就给王巩写了一首诗叫《九日次韵王巩》。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没错,明日黄花就是这么来的。最后这两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大概意思就是,既然都见着面了,就多聚一会儿,别着急分开。要不回想起来多后悔,就像重阳节之后看蔫了的黄花一样,连蝴蝶都愁。
但是,说苏东坡适合做朋友,可远远不是因为他会写诗,而是因为,这个人特别的有趣。不管你得意还是失意的时候,你放心,身边有苏轼这么个朋友,都能极大地提升你的长期幸福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苏轼和王巩的故事说起。1078年,苏轼和王巩在徐州相聚。但懂点历史的话你可能知道,1078年是什么日子?没错,是乌台诗案的前一年。就在一年之后,1079年,苏轼人生中最大的浩劫之一,乌台诗案出现了。苏轼的很多朋友受到牵连。
而在这些受牵连的人里,被贬得最远的,就是这个王巩。要说这个王巩也是点背,人家本来在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任秘书省正字,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编辑,多好的职位。结果被一路贬到了岭南的宾州,也就是今天的广西宾阳。要知道,苏轼也只是被贬到了黄州,也就是今天湖北黄冈一带。
人家都说患难见真情。在王巩被贬期间,苏轼隔三差五地就写几封信。注意,这个信的内容很有意思,苏轼除了安慰王巩之外,还在信里嘱咐王巩使用摩脚心法来强身健体。摩,就是按摩的摩。没错,摩脚心法,就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做足底按摩。
而且苏轼在锻炼身体这个事上可不是开玩笑的。除了摩脚心法,苏轼还有相当水平的瑜伽造诣。没错,苏轼练过瑜伽。当时瑜伽已经从印度传到了中国,主要是道士们在练。1079年被贬到黄州后,苏轼从1080年就开始练瑜伽。据说在1080年冬天,他还在一家道观里闭关了49天,不干别的,就是练瑜伽。
你看,苏东坡的豁达,既不是自暴自弃,也不是心灰意冷,人家是真能享受当下这个状态,不管是走运的时候还是倒霉的时候。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面是这么描述的。
苏东坡这个人物个性太复杂,方面太多,了解不易。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学家。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故也不能为醉汉。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自然不愿意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
苏东坡自己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你可以体会一下这个感觉。
得意的时候打拼事业,失意的时候享受生活。有这么一个朋友,是不是有点意思?就像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的,在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简单朴质的生活之间,论幸福,并没有多大不同。高职显位的荣耀,只有在没有那种能力资格的人眼里,才值得羡慕。
继续说苏轼和王巩的故事。在被贬期间,据说对王巩不离不弃的,有一个做过歌伎的小妾,叫柔奴。王巩在被贬结束,往北回家的路上,正好和苏轼在黄州遇见。苏轼一看,老兄弟还有弟媳妇,你们可算回来了,咱可得好好聊聊。他就问这个柔奴,说这一路颠沛流离的,你们怎么样啊?岭南那么荒僻的地方,你们没少吃苦吧?结果这个柔奴说了一句,叫,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可以想象一下,苏轼听到一个歌伎嘴里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感受?整个人恨不得震撼到汗毛都竖起来。于是,苏轼就挥笔写下了那几句著名的诗。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而王巩和柔奴的故事,就因为苏轼的这句诗,被传为佳话,直到今天。
你看,这就是苏轼对待朋友的方式。你得意的时候,你失意的时候,你落魄的时候,你幸福的时候,他都能找到一个非常高级的角度去欣赏你。换句话说,苏轼总能让你被看见。不只是被他本人看见,你更能因为他的诗,被千年之后的人看见。
而且苏轼这个人还有个特点,特别记别人的好。只要他拿你当朋友,就会经常念叨你的好,而且是走到哪念叨到哪,即使在颠沛流离的路上。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苏轼想你的风终于吹到了黄州,又吹到了儋州,又吹到了颍州,又吹到了惠阳,又吹到了永州。
总之,苏轼走到哪,想你的风就吹到哪。这样的朋友谁不喜欢?
但是,听到这,有人可能会说,人家是大诗人,交的朋友也得是王巩这个层次的诗人吧?能看得上咱们普通老百姓吗?
苏轼这个人交朋友,还真就没什么有色眼镜。苏轼曾经对他的弟弟苏辙说过,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说白了就是 ,我上能陪玉皇大帝指点江山,下能跟乞丐把酒言欢,在我眼里,这世上就没有不好的人。
比如,苏轼被贬到海南的时候,62岁,按照现在的划分属于年轻老人,但在1000年前这就算小老头了。当时海南条件落后,村里的人也没什么见识。当地也没有苏轼爱吃的那些河豚、荔枝、东坡肉什么的,主要是食物就是大芋头。
结果,苏轼就天天啃着大芋头,没事就跟当地的老百姓说,老乡,咱聊两句?村民说,聊天行,但不知道说啥。苏轼说,随便说啥都行。村民说,我还是不知道说啥。苏轼索性就说,要不你给我讲讲你们这儿的鬼故事也行。
你看,这是不是名副其实的,跟什么人都能做朋友?苏轼在海南时还写下一首诗。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不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谁能想到,这么美妙的词句,描写的居然是1000年前那个缺医少药,不胜困苦的海南呢?
苏东坡的心大,还体现在另外一件事上,就是这个人从来不记仇。
比如,王安石,这算是跟苏东坡恩怨最深的人之一。当年朝廷推行新政,王安石算是整件事的业务一号位。但苏轼看到新政推行中的问题,就不停地上表。结果王安石坐不住了,直接参了苏轼一本,苏轼只好主动申请调离汴京。
但就是这么两个人,当老了之后再见面时,你猜是什么景象?苏轼先是主动恭恭敬敬拜见了王安石,据说当时王安石挽着苏轼的手说,这世间的礼俗岂能用于你我二人?于是,两个人就这么一笑泯恩仇了。
之前看《新世相》出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组数字。说苏轼一辈子30次被委任,17次失宠,但在他写过的3000多首诗词里,带笑字的有344首,占了11%。而相比之下,杜甫只有3.9%。这么乐观心大且高产的诗人,放在哪个时代都不多见。
听到这,有人可能觉得苏轼这个人很圆润,不好意思,也不对。用今天的话说,苏轼属于那种遇到事真敢上的人,相当刚猛。
比如,在徐州任职的时候,赶上发洪水。苏轼是自己在第一线指挥。据说城里的富人想逃,苏轼还拦住他们说,你们不能走,你们走了百姓就慌了,你们得留下,我打头,咱们一起守卫家园。
再比如,在杭州判官妓从良,在密州平息强盗,在登州加强海防建设,等等。
就像林语堂说的,苏轼是英雄,古今看来,都名副其实。
说了这么多,目的不是为了夸奖苏轼,而且人家也不缺这一个夸奖。但了解苏轼的故事,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先例。就像林语堂说的,读苏东坡的生平,可以体会他思想的快乐,感受他心灵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