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到知行合一。
百度百科上对知行合一有如下的解释:
只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是否知行合一会有什么样的区别?
脑补一下,一个脸上长满豆豆、气色很差的人给你推销护肤品、美肤之道,你会信服吗?
就像是假设我自身时间管理做得很差,你还会相信我的时间管理之道吗?
2
刚开始工作的第三年,有一天下午,老板把我叫进办公室,指着我的ppt说:你这个ppt做的真的不行,全是图表,没有总结,看得人怎么会明白呢?
我没有辩解但我内心有不甘,因为上一次发给他的ppt,她不喜欢的理由是:你的ppt内容太多了,全是字,一眼看过去多费劲!
我准备将她一军:老板,能否给我看你的ppt,让我参考下,谢谢!
她打开自己的ppt:全是图表,没有总结,没有文字。
那一刻很尴尬。那时我还年轻,隐约知道不应该这么做,但年轻最容易意气用事了。
这件事后来是怎么处理的我已经忘记了,但对我影响至今的却是:你懂得的道理,先用在自己身上。
用一句古话来表述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A姑娘在微信上给我甩过来近20条私信,其中还有近10条是以语音的形式发过来。
我还没有细看内容,就想要奔溃了。
她向我请教的问题是如何与人相处之道,困惑是自认为情商很高,为什么身边的人总是不喜欢她。
看她分析说到的别人情商低的两个例子,对方的做法确实有点过份:不计较她人感受的说话、毫无礼貌...
然而仔细一想,A姑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这种类型的人啊:一下子甩过来近20条私信,其中还有10条是以语音的形式发过来的,中间出现我名字的地方还有拼写错误......
我们看别人,总是能看得很清,而看自己,总是不明不白啊。
4
有一个问题,困扰了全中国80%以上的已婚女性
请问如何才能让老公不要总是玩游戏?
请问如何才能让老公喜欢上阅读?
请问如何才能让老公充满鸡血?
80%还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估计,身边的女朋友们几乎都有同样的困惑。
上一次和吉吉打卡群的一众女朋友们聚餐时,其中一位女朋友的老公还戏谑般说他也要加入打卡群,打卡的项目是21天21种懒的姿势,我们哄堂大笑之余,该位老公又补了一枪:我们如果某一天忘记打卡,那天的打卡肯定是:懒得打卡!那不也是完成了吗?
我和刘先森认识16年(原谅我这个老梗),恋爱13年期间的前12年,我一直坚持不懈地想尽各种办法想要改变刘先森。
比如说大学时期我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于是我就威胁刘先森:毕业之前如果拿不到一次奖学金,我们就分手。
再比如说我一直很喜欢阅读,多次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给刘先森买书强迫他阅读...
结果呢,刘先森一次奖学金都没有拿到,我们也并没有分手;那几本书安静地躺在书架上......
后来,我放弃了一切的努力,开始自己加倍的践行读书、学习、运动。
有一天正在小区楼下跑步,依稀觉得有个人在慢慢靠近,一回头,原来是刘先森......
我在2016年初,开通了自己的个人成长公众号,一开始是为了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最惊喜的发现却是刘先森会把我的每一篇文章一字不漏的看完并打赏。更意外的是,我课程当中的很多观念、技巧,他开始践行并且分享给周围的朋友。
前12年的时间,我费尽心思想通过讲大道理的方式说服他,却一点作用都没有。
近一年的时间,我把道理用在自己身上,不再对他有任何的要求,他却有了出乎意料的改变。
5
懂得的道理,最好的方式是用在自己身上。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给自己贴标签时,别人未必认可。
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标签是,你本身面对这个领域已经做到了知行合一!
END.
我是Angie
4岁宝妈/互联网运营总监/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在行】全国排名第一的行家
央视CCTV2/创友会/【在行】多个平台采访/【分答】认证答主/领英专栏作家/赤兔特邀讲师
创办了时间管理特训营/职场裂变特训营/创意打卡群/个人成长类书籍正在撰写ing,预计2017年上半年正式出版
擅长时间管理/育儿/职场/个人品牌/互联网运营等多个领域
欢迎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