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堂课中讲到为什么很多女性需要学时间管理,是为了解决时间上的困扰,而造成这种困扰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时间感不强。
所以,今天我们要来围绕“如何培养自己的时间感”这个问题来讲。听完这节课你就会知道,时间感到底是什么,如何改善。我还会给你三个培养时间感的有效方法和工具。
我们会从三个方面来讲时间感这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时间感?
第二,时间感对于时间管理来说为什么很重要?
第三,时间感不够好该怎么办?
那什么是时间感呢?就是人对时间的感知。物理时间的长度对于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每个人每天都有24个小时,一点也不多,一点不少,但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却千差万别,这就是心理时间,对我们的影响也最大。
比如,你会发现小孩子总是觉得时间过得慢,如果你周三告诉TA,周六我们去游乐场,TA可能会从周三到周五,每天都在问:“妈妈我们是今天去游乐场吗?”或者“周六怎么还没有到呀?”
成年人就完全相反了,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就像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名篇《匆匆》里说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跨过了,从我脚边飞去了。”这是一种文学的表达。
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时间过得慢,开心的时候时间过得快;比如让你运动30分钟你觉得漫长无比,累死了还没到,而刷手机的30分钟转瞬即逝,好像刚开始就到了。我们有很多成语,比如“度日如年”、“白驹过隙”、“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都是我们美妙的汉语对心理时间的一种描述。
时间感强的人,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曾看过报道,有人就有一种神奇的时间感,无论你什么时候不让他看表,突然问他现在几点,他的答案偏差一般都在半个小时之内。但我觉得这是一种生物本能,大多数人都没法做到这样。
但有意识做时间管理的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能够把需要花费的时间估算得比较准确,就算是拖延,也会在计划之内。
那些时间感不好的人,就是心理时间与实际的物理时间相比,相差很大的人。
比如,有些爱迟到的人,每次出门的时候,都觉得已经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没想到,实际上路上花费的时间总是要比预留时间多一倍,而且不管造成多大的损失,下次他们还是会如此。
时间感不好的人还会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说,跟自己说好刷半个小时手机就去看书学习或者睡觉,TA觉得只花了半个小时,结果刷完一抬头,发现一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TA以为的半个小时就是TA的心理时间,实际过去的一个多小时就是物理时间。
可见,不能很好的预判时间、估计时间,也就无法进行合理的时间管理。
我们学习时间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了解心理时间,学会驾驭它,克服它与物理时间的误差,正确感知真实的物理时间。有了良好的时间感,才能清晰地划分和使用时间,管理好你的时间。
那我们怎么才知道自己的时间感强不强呢?我教你几个小测试,一测就知道了。
1.打开手机上的“秒表”功能,启动,闭上眼,手指停留在“停止”键的上方,当你觉得到了一分钟的时候,你就按停,看看误差有多大。
2.同样打开手机上的“秒表”功能,启动,这次不用闭上眼,而是放下手机去做你该做的事,期间不要看钟、表、电脑、手机和任何能看到时间的东西,当你觉得到了半小时再回来,看看误差有多大。
3.睡觉自然醒的时候,一睁开眼就猜一猜现在是几点,然后再看表,看看误差有多大。
4.需要找身边的人做帮手,请TA在一天不同的时段突然问你现在几点,看看误差有多大。
5.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先估计完成的时间,写下来,等做完再看看误差有多大。
这五个小测试做下来,你到底是个完全没有时间感的大头虾,还是一个可以精确感知时间的人,就很容易知道了。
下面我介绍三个培养时间感的工具和方法:
第一种方法:在身边尽可能多放时钟。时钟是最能直接告诉你时间流逝的东西。看牢墙上的钟,握紧手中的表,每过一会儿就看看时间,以外界的提醒弥补心理感觉的不足。
假如我们自己不是一个时间感很强的人,蒙上我们的眼睛估计时间,经常都会有不小的误差,那么可以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家里放了很多闹钟,每个房间都有,有的房间还有不止一个,走到哪里抬眼都能看到时间,做事情的时候经常也看看时间,久而久之,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就强多了。
你可能会问,怎么不用手机呢?手机看时间不是更方便吗?
手机有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各种干扰太多。很可能看时间的时候,抖音、微信、各种视频网站的推送通知就来了,一下子就干扰了你的注意力,让你忘掉要做的事情,转而去刷手机了。
很多人在挑战人性很多次失败之后,干脆认输接受了自己的现实,然后选择使用闹钟!
有的人还会戴一个运动手环用来看时间,而不是经常拿起手机来看时间,一下子觉得世界都清净了。
第二个培养时间感的方法:把一天划分成若干个时间块,确定每块时间的主题和用途。
实现这个功能的小工具有很多,比如有一个APP就叫做时间块,它将一天24小时画成块状,每个小时可以分为两块或者四块,如果分成两块,就是半小时一块,如果分成四块,就是15分钟一块,这块时间被你做了什么用途,就用相应的颜色将这个方块涂色。
时间用途你可以自行设置,比如工作、学习、陪孩子、运动、睡觉、吃饭、购物逛街、刷手机等等,你既可以粗略地设置成五六个大项,也可以按照你自己的喜好详细设置成十几个类别。
第三个培养时间感的方法:记时间日记,记录自己花费在每件事上的时间。
如果你不想过度依赖手机的APP,或者想要更详细地记录时间,推荐你写时间日记。每天花点时间将今天做了什么事、每件事花费的时间简单的记录下来,不必像普通日记那样写过程、写心得,只要写什么事用了多少时间就行了,花十分钟就能写好。简单的时间日记,既是对一天的总结,也是对时间感的一种培养和训练。
有本书叫做《奇特的一生》,是俄国作家格列宁为生物学家柳比歇夫写的传记,柳比歇夫的一生,完全是开挂的一生,82岁的人生里,他写了70多本建立在严谨研究基础上的专著,光是打字稿就有一万多张,为了研究,他还收集了13000多只跳蚤,还为其中的5000只做了器官切片,他个人收集制作的标本,比国家动物研究所还要多五倍。
为什么他的一生可以做这么多事呢?因为他开创了“时间统计法”,从26岁开始直到生命的最后,在长达56年的时间里,他每天坚持写时间日记,精确地统计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哪里,并且力争将每一分钟都用好。时间日记让他的一生过得无比充实,比别人好几辈子干的事都多。
柳比歇夫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坚持了56年,属于高阶的牛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要坚持一个月,就会看到成效。虽然这种方法一开始看起来有点傻,但是你很快就会得到好处!
如何写时间日记呢?每天早上一醒来,就摸出手机,打开语音记录软件,把昨天的事情和花费时间总结一遍,再简单计划一下今天的时间。
可能你会问了,为什么不选择晚上记时间日记呢?而选择早上记录,曾经有一本书叫《晨间日记的奇迹》,发现晚上记录很容易思维发散,变成一篇心情日记,影响睡眠。
而早上时间有限,要尽量在几分钟内完成这件事,更能达到单纯记录时间的目的。
讲到这里,你会发现,这三个方法,看起来都很机械,但实际上都是为了让你记下时间,总结和反省哪些时间用得好,哪些时间被浪费了,哪些时间可以更紧凑一些。记录不是目的,总结并提升才是。
另外,一定要坚持。所有的工具和方法,用一天两天是没用的,只要你能坚持,一个月之后就会有成效,如果能坚持一年,相信你会整个人焕然一新,不仅拥有更准确的时间感,也会发现自己的有效时间变多了。
总结一下,在今天这节课里和你讨论了时间感的问题,并为你介绍了三种培养时间感的工具和方法,一是充分利用计时工具,二是划分时间块,三是记时间日记。
第二课课后思考——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快?那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呢?
下节课将来学习如何让你的每天多出2小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