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名义:一种温柔的暴力

我们是不是都会遇到这样的父母。他们总挂在嘴边说“为了你牺牲了很多,为了你他们甘愿吃苦受累,为了你他们舍不得吃穿……”。"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

这些话如同一条无形的锁链,缠绕在无数人的心灵上。爱,这个原本温暖而崇高的字眼,在某些时刻却变成了一种温柔的暴力,一种以爱为名的控制。当爱被异化为一种负担、一种占有、一种自我满足的工具时,它便失去了原本的光辉。

“爱”变成枷琐,让人感觉到压力和无形的愧疚。

作为父母的他们像是护上盔甲的“战士”为孩子遮风挡雨衣,无所不能,为了孩子可以放弃舍弃自己,觉得把世界上所有好的给予孩子都不为过。

曾记得有一次假日在家做饭。当我把炖好的鸡汤和鸡腿盛好端给老妈时。随着她的推让激起了我的不快,接着我就提高声音说:“就一碗鸡,我们是吃不起吗?有必要这样你推我让是吗?”看着一惯“要强”的她把头低下像个被挨“批评”的孩子。然后可能迫于我的“气”势,就“乖乖”的把碗里的鸡吃完。

这时候的我后悔自责中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像是深层埋藏已久的那股愤怒。只是这次猛烈“喷涌”而出而已。

过往你曾被无数次父母经常话在嘴边的为了你“舍不得吃都留给你吃”。当时这份感觉或许没感觉到是“被爱”却感受到“愧疚”。其中的苦涩滋味只有自己才知道。然而当时碍于父母威严却无法表达。而现在充满“力量”的自己却再也不想重拾那份“亏欠”感。

似曾压抑的那种愧疚感带来的“不敢”去享受,“不配”去拥有。一切以“牺牲”为前题的付出托举不起一个“明媚”的灵魂。

《你不必是一朵花》书中讲到外婆从来不会为了子女亏待自己,她甚至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也首先要先让自己吃饱,才有能力照顾整个家庭。不要用吃苦付出获得道德上的崇高感资格。“被迫”感恩,人们其实更喜欢那些相处舒服,在一起能感受快乐的人。

每个孩子都期望跟父母是亲密且有松施感的关系。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可以真实做自己。

多少中国孩子的童年记忆里,都刻着这样相似的画面:饭桌上,父母一面夹来他们"应该吃"的青菜,一面说着"这都是为你好";高考志愿填报时,父母一面划掉孩子钟意的专业,一面坚持"我们比你更清楚什么适合你"。

一位中年母亲强迫女儿学习钢琴,只因自己年轻时因家境贫寒错失音乐梦想;一位父亲执意让儿子报考公务员,只因自己曾在体制内郁郁不得志;……。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指出,这种将他人作为自我欲望投射对象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暴力。父母在"为了孩子"的表象下,实则在让孩子承担自己未竟的人生课题。

更可悲的是,这种代际传递往往无意识地进行着,正如一位心理咨询师所说:"许多父母不是在养育孩子,而是在饲养自己内心的那个饥饿小孩。"当爱变成了满足父母而非孩子需求的工具,亲子关系便不可避免地走向扭曲。

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健康的关系,或许就像诗人里尔克所描述的那样:"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一起朝同一个方向看。"在这个方向上,没有控制与服从,只有两个独立灵魂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卸下"为了你好"这块沉重的招牌,父母与子女才能相遇在真正平等的情感地带,那里没有牢笼,只有无限伸展的天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