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这悠悠数十载的人生旅程里,与乞丐的数次邂逅,宛如或深或浅的印记,刻在岁月的长河中。我生性心软,见不得他人受苦,每遇乞丐,总会力所能及地给予些帮扶,其中几个片段,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是一个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冬日,我年纪尚小,还在读小学。彼时家中条件并不宽裕,仅能勉强维持生计。一日,一阵轻轻的敲门声传来,母亲开门后,只见一对比我们还年幼的姐弟怯生生地站在门口,小脸被冻得通红,哆哆嗦嗦地开口要饭。母亲心生怜悯,赶忙将他们让进屋,屋内的热气与外面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母亲让姐弟俩上了热乎乎的炕,端来饭菜,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模样,眼神里满是心疼。到了晚上,母亲甚至决定让姐弟俩留宿家中,第二天走的时候,还把家里所剩不多的米装了一些给他们带上。那时粮食稀缺,家家都过得紧巴巴的,但母亲毫不犹豫。不仅如此,还把我和大弟弟仅有的两副棉手套——我们称作“手闷子”,也递给了姐弟俩,安慰我们:“先给他们,妈回头给你们做新的。”那夜,姐弟俩睡在温暖的炕头,我望着他们熟睡的面容,心中第一次朦胧地感受到,给予弱者关怀,能让自己更加珍视眼前的幸福,这或许就是一种无声的积福吧。
还有一回,正值深秋,北方的凉意已然渗人骨髓。校园里养着些牛马,靠着西墙有个巨大的草垛,用席子一圈圈围着。我和小伙伴们在玩耍时,忽然听到草垛里有动静,大家好奇地凑过去,七手八脚地扒开草垛,竟发现里面藏着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大男孩。虽说他身形高大,可面相稚嫩,宛如孩童。天气寒冷,他身上衣衫单薄且破旧不堪,在秋风中瑟瑟发抖。大家心有商量一下,各自分工,有的偷偷跑回家拿大人的厚衣服,有的翻出家里的吃食,不一会儿,就带着衣物、食物和水回到草垛边。我们把东西一股脑儿地塞给他,看着他吃饱喝足,又用草把他严严实实地盖好,生怕他冻着。天色渐暗,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先回家,留下他独自在草垛里。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满心担忧地赶来,却发现草垛里已空无一人,此后,他究竟去了哪里,成了我心中长久的牵挂。
然而,并非所有乞丐都值得同情。记忆中有个冬日,一位穿着皮袄的老头上门要饭,进门便直言只要大米,别的一概不要。那时,多数人家都是大米杂粮混着吃,母亲依旧客客气气地舀了一勺大米给他,可老头却嫌少,一脸不满。母亲耐心解释家中存量不多,老头冷哼一声,不悦而去。后来与邻居闲聊,才得知这老头是个惯犯,要了粮食转身就到街上卖掉,而后下馆子逍遥。听闻此事,我心中满是愤懑,只觉他这般行径实在辜负了大家的善意,这样的人,又怎会有福报降临?
三十多岁时,我初到京城,在万通上班,收入微薄,每日午饭都得去公司对面的小饭店吃碗面解决,只为节省开支。一日,路过阜成门过街桥,看到一个小姑娘跪在地上,面前写着母亲身患重病、无奈辍学讨钱救命的字样。那时的我,涉世未深,满心只有心疼,身上仅有的一百块钱,想都没想就全给了她,自己饿着肚子回了办公室。同事知晓后,直说我傻,断言我被骗了,还劝我回去看看,说小姑娘肯定早跑没影了。我虽未回去查证,但几天后,同事告知在别处又见到那小姑娘,还是相同的装扮、相同的说辞,听闻此言,我心里明白,大概率是被骗了。可即便如此,我也未曾后悔,心中暗自思忖:哪怕遇见十人中九个是骗子,但若有一人是真的急需帮助,我的这份善心也算有了价值。只是日后帮扶他人,需把握好度,尽力而为即可,不必倾尽所有,这也算是生活给我上的一课吧。
往后的日子,上班路上我常遇见一个残疾的乞丐,有人跟我说,他们是被人雇来“上班”要饭的。可即便听闻此言,冬日里瞧见他瑟缩在路边,我还是于心不忍,每日路过都会到旁边买上豆浆和煎饼,轻轻放在他身旁,而后默默离开。我深知给他钱或许到不了他手上,食物才是最实在的。但慢慢地,又有人提醒我,万一他吃坏了,反咬一口说是我下毒,该如何是好?这般言语,让我心生怯意,连买吃的勇气都渐渐没了。
回首这些过往,我心中满是感慨,真希望这世间能多些纯粹的善良,少些复杂的猜忌。人生短暂,不过百年,人与人何苦相互为难?愿善意如暖阳,照亮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颗需要关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