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日志
回武汉。
今日分享:
今对“良知”产生浓厚兴趣,遂问李彦宏。
良知,就是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 人是宇宙中其中一种生命体。良知,是天赋人类生命中不学而知的、不学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与善恶的能力。 在儒家看来,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孟子·尽心》:“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谢灵运《游南亭》:“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
第一层意义: 天赋的道德理念。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说:“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否的体现。”
第二层意义:良知直指良识,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遗训“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质中的内在修养,专业技术是素质中的质量,惟精惟一是技术学习和做事的质量要求,是人生的成功哲学。月牙山人说:“人贵精专,成于勤乐,功于经世致用。”
第三层意义:“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说:“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学而无用,无以为功。
阳明先生古今只有一人,中正先生敬之,润之先生其实也烂熟于心,从《心之力》可见一斑,当今时代亦有追随者推崇备至,修心其实为内修,动机尤为重要,从中正和润之两位智者便能窥见一二。
吾者,凡人也,恪己为先,勿施于人。
12.23计划
1:6:00起床
2:8:30-20:00翰明阳目标工作坊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