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经和朋友因为一条微博而引发了一次讨论。微博大概是这样说的:
晚上回到家,看见女儿躺在沙发上,盖着棉被,我问她冷不冷,她说冷;摸摸她的额头,有点烫,精神不太好,就问我妈有没有给她吃过药,我妈说量了体温不到38度就没给药吃,我就给她吃了5ml布洛芬混悬液,半小时后就变精神蹦蹦跳跳了。孩子发热精神不好就给她吃退热药,没必要硬扛。精神状态比体温数值更重要。
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评论了一句:
你下次给她吃个冰激凌试试,估计也会蹦蹦跳跳的。
有另一网友回复我的评论:
小朋友一旦不舒服起来ipad、冰淇淋、糖果都不好使了。
我对另一网友的回复如下:
不适是病情加重的提示,此时应该让孩子多休息,恰当饮食,而不是积极退烧给免疫系统帮倒忙。
于是原博又发微博称:
网友@爽临 说发热“不适是病情加重的提示,此时应该让孩子多休息,恰当饮食,而不是积极退烧给免疫系统帮倒忙”,我对此不认同。美国儿科学会(AAP)说,一旦确定孩子发热,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让孩子让孩子舒服,并且确保她摄入足够液体以防脱水。虽然发热不一定需要治疗,但AAP也不反对使用退热药,如果吃退热药能让孩子变舒服,我认为就可以给她吃,重要的是确保按说明书使用。
同时,原博附上AAP网页截图作为其观点佐证(图略)。
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一个话题,为此我做了一些功课,查阅了相关权威机构的网站和医学专家的观点。
讨论这个问题先要划定一个范围,不能无边无际地漫谈。我想仅就1岁以上儿童普通感冒中,发热部分的非极高热情况的健康儿童的不舒适发热,就是加黄色高亮标出的这个状况(句子略长,见下图),进行一些探讨。在这之外我们之间是有共识的。
讨论前,我想有必要就我的那句“不适是病情加重的提示”的微博留言进行一些补充。儿童由健康状态进入感冒状态,会产生不适,是有病情的信号;感冒后由打几个喷嚏到开始咳嗽、头疼、咽喉痛,是病情逐渐发展的提示,会产生不适,也是病情加重的信号;发热的时候,由发热后还能蹦蹦跳跳,到发热后精神状态变差,是病情加重的信号。
然后我们也来看看AAP吧。AAP说:“大多数情况下,你是否需要找医生,也与孩子出现的伴随症状有关”,“一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正常吃喝睡,有规律的玩耍,一般来说没必要立即找医生”,“如果孩子比平时更加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也应该联系医生”。我认为这些提示足够说明,当不适感增加的时候,就意味着病情加重,就意味着要寻求医生帮助(我回评没有提到找医生这个不严谨)。
AAP还针对发烧进行了一些阐述:“发热可以刺激身体某些防御机制,在帮助孩子击败感染的过程中,发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第6版 695页)
方舟子在《我们为什么会发烧?》一文中也提到:“发烧是人体在遇到病原体入侵时产生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一些无脊椎动物在感染了病原体后,也都会出现类似的反应。这不能不让人猜测,发烧是否是进化而来的一种抵御病原体的有效方法?它在总体上对身体是有益的?
理论上,体温升高能加速某些免疫反应,比如能加速白细胞的增殖和运动,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并能抑制某些对温度敏感的病原体的增殖等等,这些都有助于身体的康复。动物实验支持这一猜测。让蜥蜴感染病菌,体温较高的,则生存率也较高。人为升高老鼠、兔子、猪、狗等哺乳动物的体温,发现它们对某些病毒、病菌的抵抗力增加了。初步的人体临床试验也表明发烧可能有些好处。例如,小孩患水痘,从发烧、出疹到完全结痂,大约要1周,如果用扑热息痛退烧,和用安慰剂相比,这个病程要多一天。成人患普通感冒后服用阿司匹林,鼻涕里感冒病毒的量要比服用安慰剂的人多。”[1]
默沙东诊疗手册中也针对发烧中的治疗指出:“感染引起的发热是否需要治疗要看情况。实验室证据而非临床研究,提示发热增强宿主防御反应。”[2]
梅奥诊所认为:“For a low-grade fever, your doctor may not recommend treatment to lower your body temperature. Doing so may prolong the illness or mask symptoms and make it harder to determine the cause.”(大意是:低烧时医生可能不建议退热,这样做可能会延长疾病或掩盖症状,并使其难以确定原因。)[3]
那么一旦孩子稍微有一点发热(该网友称38°不到,后又有解释说可能家人没测准)而不适,就去退烧,我认为这是给身体的免疫系统帮倒忙,所以我不认同他的“没必要硬扛”的观点。尽管有些机构给出的意见是:“For temperatures below 102 F (38.9 C), don't use fever-lowering drugs unless advised by your doctor.——这里也不是说低于38.9℃一定不应该吃退热药,而是应该咨询医生意见”(资料来源暂未提供),但也可以看出并没有把高热的退烧权下放给患者。起码从现有证据显示,适当的“硬扛”是有益的。那么“硬扛”的边界应该是哪里?梅奥诊所的建议是38.9℃。[3]
该网友后来发微博称:
虽然发热不一定需要治疗,但AAP也不反对使用退热药,如果吃退热药能让孩子变舒服,我认为就可以给她吃。
AAP的确不反对给孩子使用退热药,但是AAP也没有以立场的形式支持这种行为(一发热即退烧),这为我们的讨论留出了空间。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分析利弊得失,来为是否退热寻求一些行为依据呢?我认为是可以的。
上图我简单罗列了不舒服时候,退热的收益和风险(目前我能想到的),可见的收益是患儿更舒适,可见的风险是干扰免疫系统工作(上文已论述,证据等级目前不确定),其他风险和收益都是次要或隐性。基于这个方法的考量,以目前掌握的证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然可以退热,但是得到的舒适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同人的收益和风险并不一致,当这些项目因个体差异发生改变的时候,结论也可能发生变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收益和风险,来权衡和判断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GRADE系统这时候,分成强推荐和弱推荐。强推荐意味着,有高质量证据,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若推荐意味着利弊关系不确定,因为证据质量低或者利弊相当。这个方法有个前提,就是基于掌握的信息全面而详实。我们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就是为了全面掌握信息,正确权衡形势,然后根据自身的的情况谨慎地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明确收益,愿意承担风险,这是一个成熟而务实的的态度。
这个话题和几个朋友们讨论了一下,我想我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有益的启发:
对于正常健康的孩子,普通的病毒感染,是不会烧太高以至于伤害身体;
我们经常所讲的精神状态金标准,应该是,在孩子精神很差很差的时候,家长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因为你不知道这次发烧是否正常,而通常科普里讲的,72小时发热是一条线,过了这个线还是高烧不退,应该去寻求医生的帮助;
感冒有很多让人不适的地方,发热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上图列出的症状是梅奥诊所列出的各种感冒可能有的症状[4]。如果发热导致的不适“无需硬扛”,那么按照这个逻辑,鼻塞和各种疼痛也导致各种不适,是不是也“无需硬扛”呢?其他包括咳嗽在内的不适为什么要“硬扛”呢?当孩子足够大了,身体耐受能力足够好的时候,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有些症状可以选择“不硬扛”是没有问题的,比如“6岁以上的孩子如果感冒觉得鼻塞不舒服可以吃复方感冒药。”
我用火丫头的案例引出这个话题,并用“冰激凌”来评论,并不是想指责谁的做法不妥,“冰激凌”在这里也不是重点,我的重点是担心围观群众很容易将其行为理解成——“退烧”和“蹦蹦跳跳”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进而容易暗中得到一个结论——只要发烧精神不好,就可以退烧,退烧后就“蹦蹦跳跳”精神好了,就可以放心了不用去看医生了。
孩子真的有特别难受的,别撑着不给。从这一点上讲,他做的也没错。
大概率地讲,我对很多围观群众的理解力是忧心忡忡的。
资料来源:
- http://xysblogs.org/fangzhouzi/archives/4286
- http://www.merckmanuals.com/zh-ca/专业/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生物学/发热
-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fever/basics/treatment/con-20019229
-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ommon-cold/symptoms-causes/dxc-20199808
本人亦得到@harryisme 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