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玄奘》书评
最初知道《行者玄奘》这个书名的时候,以为是写玄奘西去取经的故事。抱着看《西游记》同人小说的心态开始阅读这本书,翻看到作者介绍内容的时候时候发现是以《慈恩传》为框架写出的小说。因为作者昌如是一名佛家居士,这本书写的又是玄奘法师的故事,所以在书中会有佛经的内容以及释疑,许是前辈高僧讲解的内容,抑或是作者自己对于佛经的理解和阐述。
<p>
“......舍利佛,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祎儿还在念诵着,已经快要读到尾声了,陈慧吃力地张开嘴巴,念起佛来。长捷法师立即合掌跟进,帮他助念。祎儿诵完经,也跟着助念……
父亲终于去了,他是念着佛号去的,死时面色安详,身体柔软,一直安静地坐在旁边助他念佛的陈祎不知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出现在这段故事中的祎儿,此时还是只有10岁的孩童,此前他还经历过母亲的病逝。作为自幼饱读诗书并且时常念经参禅的小孩子,面对父母相继病逝的现实,没有同普通人那样痛哭流涕,反而是为父母诵经祈福,希望能够通过自己诵读的《往生咒》可以让双亲早日登上极乐世界。
从陈祎小时候就可以看出同其他孩子不一样, 是一个于佛有缘的孩子。说他与佛有缘,小小年纪便有机会接触佛法;说他与佛有缘,虽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行为举止却像极了很早就出家为僧的二哥长捷法师;说他与佛有缘,以“童行”身份在净土寺安顿下来之后,他认为抄经、读经就是个修行的过程,甚至是一种习修禅定的方法;说他与佛有缘,可以凭借一句“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而获得度僧考试资格,最终凭借出色着实的经学底子为自己争取到了皈依佛门的名额;说他与佛有缘,他可以独自在峨眉山的九老洞中迷路的时候发现六卷梵文版的《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先后在洛阳、长安、益州(成都)、峨眉山、荆州、苏州、相州、赵州等地四处参学、求证,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原,后辗转回到长安。这期间随着玄奘法师对于经书的研习越来越深入,他渐渐意识到在中原的经书不能满足自己的求学欲望。由于翻译的原因,同一本经书流传到中原地区,哪怕是同一时间段的两位高僧大德同时翻译,往往也会因为对佛经的理解不同,导致2个版本的内容大相径庭。
书中主要线路是讲玄奘法师离开长安“私渡”西去前的经历,还有一条辅助线路隐含在里面:长期的佛道相争。书中对于令佛教几乎惨遭灭顶之灾的周武帝灭佛这一历史借由智实法师临终遗言提及过。佛教寺庙侵占田地且不用上缴赋税,寺庙中有相当一部分行者或者是沙弥是为了躲避战火、赋税徭役而离开世俗社会,有的甚至为了躲避仇家追杀才进入佛门。真正为了学佛、弘法的佛子并不占据大多数,所以才会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说法吧。
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佛教的兴盛既占用了农业生产的耕地,又减少了适龄人群参军打仗、农耕生产、繁衍人口的数量,还因为这部分不用上缴赋税而导致财政收入的减少。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曾说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是从侧面印证了佛教在南朝的繁荣昌盛。佛教宣扬的不是人人向往的长生之道,这就人间帝王的愿望相违背,加之与统治基础稳健与否的土地、人口与赋税都被佛教侵占了,遇到狠一些的皇帝,就只有灭佛这一条路可选了。
原本不是很看好自己能读完这本关于玄奘、关于佛学的书。但是读完第一页之后就彻底摒弃了我之前对这本书的看法,书中虽有涉及佛理佛法之类宗教的内容,但绝不是干巴巴地一味说教。通过玄奘法师成长的经历将佛教中的一些道理通俗易懂得传达给读者。这是一本可以让读者沉静下来的历史类佛教小说。